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中历史课堂学生阅读能力探微

sansa2025

  高中历史课堂学生阅读能力探微

  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历史课堂阅读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阅读,更好地学习历史。

  一、历史课堂阅读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而由于高一学生历史知识储备有限、认知水平较低、学习方式单一,这种能力立意上的局限性和课本现状形成了强烈反差。

  鉴于此,课堂阅读关系到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理解,为了优化学生理解,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教材图片、引文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述历史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学科人文素养。

  2.有甄别地选用课外资料。通过课外素材的补充,可以有效弥补教材在史料呈现上的局限性,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丰富课本内容,让学生参与课堂、掌握知识、探求方法的目的。

  3.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适当地拓展素材,可以改变教材过于精炼而带来的语言枯燥和表述僵化等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4.引导学生重视国学文化。由于网络、电视等媒介冲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历史。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担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历史课堂上,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适当地增加国学文化,对于增加学生的文史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历史课堂阅读设计实例说明

  历史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历史,离不开人、事、物这三个核心因素,学生必须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引发了什么事件,为什么会有此事件发生,事件的发生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可以总结为“三核心六要素”。在这六要素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历史规律。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庞杂,概括性强,政治制度理论性较高,但由于史料匮乏,课本引用的材料由于受教材本身的限制只能是断章取义,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拓展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讲解汉初郡国并行制度的时候,可以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汉初为什么会出现郡国并存的现象?让学生根据所给四则材料来寻找答案,然后指出四则材料依次体现了历史“是什么”(史实)、历史“为什么”(原因)和历史“怎么样”(影响和对策)的规律。

  材料一: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到:“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材料二:《汉书》中写到“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材料三:柳宗元《封建论》中写到“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材料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到“知封建(指分封制)之弊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以上材料设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材料、梳理设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的原因是秦亡的教训和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说明了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周朝)统治教训时,矫枉过正,出现了王国问题;郡县制度的实行也存在弊端。

  然后结合课文导言和教材第一、二、三段的阅读,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汉景帝要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与地方这一矛盾的发展演变,是整个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四则材料的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内涵,这对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教材,研读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是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所以,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会因其所处的历史时期、阶级立场不同而产生差异。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散(纵横联系,由此及彼)、聚合(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辩证(注意两点,突出重点)等几个重要的思维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得出历史结论。要让学生清楚历史知识是有联系的,通过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自己构建出历史课文的体系和结构,避免学生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误解。

  高中历史是一门研究和探求真理的学科,所以课堂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改要求,我们要从以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就必须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而课堂阅读设计是营造这一关系的有效途径。

  通过课堂阅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改变之前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老师讲授知识的局面,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适时地点拨、因势利导,鼓励对教材或前人的观点提出质疑的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规律的热情。

  高中历史课堂学生阅读能力探微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