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期待学生社会实践的理性回归

sansa2025

  期待学生社会实践的理性回归

  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陶行知也说:“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可以获得社会知识与社会经验、劳动体验,更深地理解劳动的辛苦与意义;可以从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促进所学知识的及时运用;可以锻炼能力,强壮体魄,逐渐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等。

  一、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各校的社会实践情况综合来看,如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地点比较单一:集中在养老院、福利院、图书馆、展览馆等单位,很少走进工厂和企业等实体经济单位.

  2.形式基本雷同:打扫卫生、陪老人交流,盖章之类的,很少有具体的操作和提高个人技能的活动.

  3.时间短:社会实践往往是一阵风似的,风过就算,没有持续性。第四,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很多同学参加活动的目的比较单一,都是以完成学校任务为出发点,盖章、合影了事,很少有学生是抱着去学习和实践的真正目的去的,根本达不到实践的要求。

  二、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着不一而同的问题,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认识不足

  主要是相关者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到位,简单地将其看成课堂教育的延伸即“第二课堂”,没有认真地进行组织策划,或把知识教育、课堂学习、高考升学率、学生安全等看得过高过重,以没时间等为借口拒绝参加社会实践。

  2.管理不够

  多数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过多寺追求局部影响、社会评价和评比表彰,对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研究,过多地运用一般性号召,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明确要求、科学的、具体的考评和监管体系。

  开学或学期结束,学生处、团委一般都会要求学生提交社会实践证明,很多学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而是随意找个单位、企业盖个公章,然后杜撰或抄袭完成一篇报告等。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手段,使中学生的社会实践造假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和教育的一块顽疾,难以根除。

  三、面对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在美国,一般情况下,没有社会服务记录的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优秀,美国各大学都是不会录取的。而社区对学生参加的每一次活动的时间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些社区服务的记录对美国学生有重要意义,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记录在考大学时是重要的资料。这种社区服务制度化,相当于强制性地给孩子们灌输服务大众,服务国家的品质。据统计美国每年有1亿多人次参加各种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85%是青年学生。美国强调和重视学生社区服务,一方面让学生认识社会,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和宽容心。

  “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中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理性回归,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宣传发动工作要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体师生,要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舆论氛围,要端正参与者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增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贤纳才时,已相当注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那些“1”字形的专才和“一”字形的通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十字”形的全才才更加受欢迎。事实证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能力的人势必在未来社会竞争的洪流中被淘汰,而那些具备良好社会活动能力的竞争者必将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占据优势。

  2.侧重服务,形成系统

  (1)就学校而言,它要真正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切合本地区实际,给学生提供从“活动设计―过程监管――总结表彰”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2)就社区而言,它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基地,对青少年教育和培养所需要的很多指导、帮助和服务,都可以在社区中展开。因此,就更有必要在此意义上探索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接纳、整合学生志愿组织的有效机制课题,达到学校与社区、企业“双赢”的局面。

  (3)就政府而言,它不仅要把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到战略高度,积极帮助学校和社区寻找合适的地点和项目,更要寻求有关企业和单位的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者开办一些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策划、联系社会实践单位的中介组织,让这些具有企业性质的中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良性通道。这样,既可以扩大就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又方便了学校和学生,实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3.创新形式,学生自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个人对社会实践内容的拓展和组织的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希望自己安排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个性,锻炼能力,这要求社会、学校提供更多这方面的机会,克服学校德育流于空洞说教、脱离客观实际的弊端,把“包办”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比如,学生可以自行安排活动路线,联系旅行社、酒店等,并合理分配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的先后等。通过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得到成长。

  4.多种评价,有效激励

  任何有效举措的实施都应辅之以一套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制度,社会实践活动也要完善双向评价体系,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事先提出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给学生一种自我价值的承认与肯定,确立他们对社会实践的兴趣及信心;再根据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深入度、广泛度、可信度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情况,学校应按一定比例评定等级,对于优秀的社会实践活动典型在允许的范围内加以表扬和肯定,挖掘一些具有新意、有创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交流,激发学生们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要加强对实践成果的检验力度,强化社会认同,形成个人―学校―社会评价体系。

  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显示了全方位的育人意义。教育者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正确引导,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实现其理性回归。

  期待学生社会实践的理性回归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