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sansa2025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一、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教学生活化这一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观点,都明确指出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一种工具而非生活本身,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土壤。我们应将生活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将教育溶于日常生活中去。

  关于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也契合了近年来新课标的精神。“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文件中的论述无疑在告诉人们: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是生活的奠基石,生活过程中的语言交际、文字运用、都是由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而语文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更是对语言的理解,对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解。因此,语文与生活本身就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把生活从语文课堂中剥离,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最终会失去自己鲜活的生命力。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分析

  1.阅读教学“随心所欲”。新课标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感受能力要关注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独立阅读打下基础。当前,部分教师扎进应试教学的大海,在阅读教学中刻意搜寻“知识点”,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训练“能力点”。阅读教材被肢解的“千搭百孔”,对其理解也是支离破碎,五花八门,教学内容琐杂不能指向阅读理解,教学思路细碎不能进行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偏狭不能结合写作。

  2.写作教学“杂乱无章”。写作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育者教学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教师知识与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代名词”。目前很多语文教育者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忽视教学计划,致使教学杂乱无章。写作教学缺乏定向指导,系统训练;写作题目想当然,任意布置;写作老师经常倒换,写作题目重复乏味。教师写作教学的无序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写作的无头绪,对他们的语言表达以及情感体验也会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词汇表达的欠缺以及题材来源的单一化,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枯竭,强拼硬凑,以至文不成章,客观上也反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唯理性,割断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

  3.口语交际教学“墨守陈规”。口语交际是指在语言环境里分享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手段。加强口语交际能力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好坏,已成为影响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既然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得以认定,我们就应加强训练,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对口语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口语交际与生俱来,不需锻炼。更有甚者,许多教师在课堂授课时,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剥夺了学生表达意见与观点的权利。话语表达的压制与剥夺使学生渐渐养成了“逆来顺受”的被动接受意识,继而形成了不愿表达、不愿交际的“固守”状态。

  4.综合性学习“有心无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与课程,它不仅包括系统的课本知识,而且包括生活中一切与语文学习相关联的隐性知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却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应对考试,许多师生把如何教好、如何学好系统的课本知识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课程形态认识不清,实施过程中目的不明确以及缺乏有效的计划性一直困扰着教师教学的开展,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表现出概念模糊、程序不清、被动盲目、参与不足等问题。

  三、关于加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建议

  1.阅读的理解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阅读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文中的语言美与精神美。教师在此应引导、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列出生活中与之相关,包含各种观点的事件,将事件最终结论与意义的探讨留给学生。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对阅读理解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表露自己的观点看法,客观上将会阻碍学生见解的发挥,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见解,联系生活实际,达到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写作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写作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生命的理解。写作过程本应成为丰富多彩、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应是对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与感想,但大多数教师反应作文课没法教,学生反应没法写。中学生的写作类型一般分为四大类:“人、事、景、物”。在引导学生掌握这几种写作要素的基础上,写作主题的布置应结合生活实际内容,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写事的时候,多鼓励学生回忆在生活中遇到的自身或者身边的事情,写物时把能带到学生眼前的日常的物品拿出来等等。教师要以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去引导,启发学生的创作理念以及内容表达,鼓励学生进行观点交流,发挥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独特表现力,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文字。

  3.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与人交流的良好习惯。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多样化、多元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利用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同时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培养善于与人交流、乐于与人交流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把学生放到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语文教师应注意学生在发言中出现的仪态、神情、语调、礼貌用语等方面的问题。中学生还处于学习和塑造日常行为习惯的时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带给他们的将是在未来生活中的自信与从容。

  4.重视学生综合性学习。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体现了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这一重要特点。语文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工具,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及理解的重要手段。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能够把握语文与生活,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与语文文章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同时探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所在,通过讨论,内化整合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及教育培养工作研究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高校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于学生来说,端正正确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是保证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经受住党组织考验的需要...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川东北地区家长社会交际能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摘 要】目的:分析川东北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探究家长社会交际能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川东北地区五所中学的1000名在校生及其家长,进行相关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检验高考学生创造能力的动机与效果问题

    带着了解当今大学生与研究生之于历史专业的背景理论与背景知识之情况的意愿,我有幸厕身于某地今年历史高考试卷的评阅队伍,参与第42题即第2问答题的评分,颇受教益。该题试图以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先列出两种截然不同...

    sansa2025人文社科
  • 谈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不可缺少的方法。用实验方法探求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并且发展学生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校园文化建设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逐渐成为医学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达到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内涵的目的,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此目的。本文就校园文化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上起到的作用,探讨了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来实现医学生人...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作用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处于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的大学生,最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心理危机(mental crisis)是指个体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