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探究

sansa202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探究

  一、前言

  在实际教学当中,有一部分的学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却不能和数学知识建立联系,更不能在实际当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应用题教学方法能够最大优化,让学生能够进行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二、从问题着手,倒推寻找已知条件

  拿到一个题目后,先应该从问题出发,然后进行倒推,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也就是说,应用题当中,应该从所求问题为出发点,然后从问题中找出解答的必要条件,找出已知的和未知的。未知条件当做是问题,然后将两个解决它的条件找出来,这样不断推究下去,直到将所需要的条件都转化为已知条件为止,这时问题也就解决了。

  三、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点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拿到应用题后,应该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题目当中比较关键的数学信息点,然后围绕数学信息点,也就是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钥匙。

  例如,在两分钟内小盼踢了四十八个毽子,三分钟内小红踢的毽子的个数是小盼两分钟踢的毽子的个数的两倍,那么,每分钟小红能踢多少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然后造成关键的信息点:三分钟内小红踢的毽子的个数是小盼两分钟踢的毽子的个数的两倍。要想知道每分钟小红踢了多少个毽子,就要先知道三分钟小红踢了多少个。小红3分钟踢得个数是小盼2分钟踢得个数的2倍,就要先算小盼2分钟踢的个数的2倍是多少个,即48×2=96(个),96个是小红3分钟踢得个数,小红1分钟踢得个数就是96÷3=32(个)。找出了题目中所给的关键信息,认真分析关键信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正确进行已知条件转化

  有些应用题数量关系较为复杂,但只要善于运用转化,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下面一题:

  例如,一个学校当中,女生的人数是一百三十八的三倍多二十一人,和学校的男生相比,又少了一百人,那么,该校总共有多少个男生,该校的总人数多少?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女生的人数是一百三十八的三倍多二十一人,这些信息当中,能够算出些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认为可以将条件转化为:138×3+21=435(人)。男生的人数就是:435+100=535(人),全校人数就是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的和,即:435+535=970(人)。问题得以解决。

  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解答权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教师为了解决难点,往往讲得太多,学生的解题策略仅仅是遵照老师指定的某一条路径去进行,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摒弃面面俱到的做法,提倡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解答时间。

  (一)允许解答的个性化

  允许解答的个性化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应用题的分类,这样学生一拿到应用题就生搬硬套,套上一个类型,然后按老师的要求按步就班地解答。长期如此,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淡化应用题的分类,淡化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过程的标准化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应该是新奇独特、别出心裁、突破常规或几方面兼而有之。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当然,这就要求给学生的思维以较大的自由空间,给学生以较多地选择余地。首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通畅,创造可能。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地解答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应用题复习时,教师出示了下列一题:某架飞机,原计划每小时飞行630千米,10小时到达目的地,后来因天气变化,实际只用了9小时就完成了飞行任务,求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快多少千米?这题的一般解法是先要求出总飞行路程,再进而解答,我要求学生认真进行分析,找出更简捷的解答。有的学生提出,因为原计划每小时飞行630千米,要10小时才能到达,实际只用了9小时就完成了原来10小时才能完成的飞行任务,即把原来(10-9)小时的飞行距离平均分配在9小时内完成,因此可得,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快多少千米数为:630÷9=70(米)。这种解法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法。

  六、指导操作,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学习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动手操作之中对未知世界有所研究,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4的组成时,让学生拿出四根小棒,并用不同的方法分成两堆,请学生边摆边想:共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想出来的?通过操作,他??发现可以先把四根小棒都放在左边(或右边),每次移一根到右边(或左边),这样共有三种分法。这就为后面学习6至10各数的组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结束语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努力优化应用题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那么应用题将促进素质教育,学生素质也将会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显著地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探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41-01 学生的积极性是发展教育过程中最好的一位教师,特别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对数学的课程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知...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足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进而愿意学习知识,也会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能满足孩子学习上的好奇心,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一、课上专心听讲的习惯...

    sansa2025未命名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了将知识点整体清楚之后讲授给学生,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过多的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小学阶段其实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对策探讨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逆向思维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方式,是对正向思维的有效补充,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即为知本求源,从问题的结果出发,寻找原因,让小学生从不...

    sansa2025未命名
  •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22-0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陶行...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