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生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任务,为各地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西藏高职教育,应该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作出一番成绩。当然,这涉及到从政策引导到学校内涵建设,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到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是这当中的重中之重,而学生的学习动力又是一大关键。笔者非常关心的是,西藏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足还是不足?主要来源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有无明显的群体特征等等。[1]
“动力”,本是工程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即一切力量的来源。目前,有关动力机制、动力分析的研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包括经济、管理、教育等等在内的很多其他领域。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目的之一是找到影响研究对象最直接的因素,分析促使工作、事业等向前发展的最根本力量、作用。本文意在结合自身教学教学工作实际,通过对西藏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描述、分析、评价,进而进一步探索增强西藏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途径,并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2]
二、问题的分析
1.一般的描述
通过各种途径近十年的观察和调查,笔者发现:西藏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1.1学生学习动力总体上一届比一届强
从2005年西藏高职院校筹建之初到现在成功地通过国家百所高职示范院校审核,西藏高职教育可以说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跨越式发展,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培养出来的一届又一届学生,也向社会展现了越来越良好的风貌和素质。
而纵向比较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总体上一届比一届强了。从最初仅仅追求毕业或成功就业到现在开始追求各方面全面发展、追求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从最初对于政策的较强依赖到现在开始追求多渠道成才、就业甚至创业的萌发,都体现了学生越来越强的学习动力。[3]
1.2同届学生学习动力随年级总体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同届学生的观察、调查,笔者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一般而言,一个西藏高职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他(她)的学习动力总体上是不断增强的,大二强于大一,大三又强于大二。
1.3其他特征
笔者还发现,对于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学习动力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看,学生学习动力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2.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西藏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总体提高也有其具体的原因。前文只是对西藏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了一般的描述,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2.1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学习动力提高间的关系
一所现代高职院校,有没有一套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成败。笔者认为,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正是西藏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断提高的源泉之一。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和改革,西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走向完善。从分析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到企业事业等单位实地调研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家论证,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施、评价、再修订、再论证、再实施……都显示出西藏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越来越利于人才的培养。而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也发现,西藏高职学生的自豪感越来越强了,学习动力也随之越来越高了。值得提出的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清晰的就业前景分析和顶岗实习安排、比较科学且可操作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指明了奋斗努力的方向,学习目标自然更明确了,学习动力也更加充足了。比如学习旅游的学生在入校的前两周就有机会直接接触旅游行业的岗位,学习农业的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就有不止一次机会按精心安排的实训计划直接到农场参加生产劳动并在劳动中学习知识、体会团队协作、专业应用等等。
2.2不断改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动力提高间的关系
进一步地,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靠不断改进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这里所说的课堂,是广义的课堂,既包括传统的课堂也包括实习时、实训时的课堂,既包括第一课堂,也包括有学校行为参与的第二课堂。笔者认为,不断改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西藏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源泉之一。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有一种偏见,在西藏高职教育中几乎已经见不到踪影了,那就是,以往有观点认为的,“西藏学生基础差,职业教育难办”。笔者也认为,这种观点太片面,不符合可续发展观的思想,也不符合“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理念。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断研究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内化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能力。 比如已经开始根据西藏高职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实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更加注重与岗位实际工作情景的联系,一方面兼顾学生通用文化素养的培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专业课程《实用农业推广技巧》课程,就将西藏著名的青稞品种“藏青2000”的推广任务作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实习任务,并将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纳入学习成果考核,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应用文写作》、《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等也是紧密联系了西藏高职学生的特点,并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革,并积累了可观的经验。总之,关于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一直在努力着、进行着,这一定能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地提高。
2.3 不断觉醒的学生个人成才意识与学习动力提高间的关系
在肯定了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不断改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后,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更多地集中到学生自身的因素来分析问题。这其中,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在因素,而笔者认为,这众多的因素中,尤以学生的个人成才意识影响最大。西藏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除了越来越关心良好育人环境的构建外,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自我成才意识的培养。比如,从课程的设置、学生工作、学生社团、学生心理干预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立了专门的教研组并定期就相关专题问题进行研讨;学生工作处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以便于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包括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学生也自发成立了越来越多的社团,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发挥了身的特长,增强了自信心;学校还成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配备了加强的师资,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服务。这些环境的改善,更好地促成了学生不断觉醒的个人成才意识,学习动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4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还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地区文化水平、地区特色文化、区域政策、家庭氛围以及传统的就业观念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对策与建议
在前文描述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顺应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地区、校本、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学生成才意识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是可行和有效的。
1.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个人成才意识
我们知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好的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模式甚至政策等等外部因素,如果没有内化成学生的动力,都不可能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的。所以,不管在哪一个环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要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个人成才意识,才是长久之计。
2.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另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始终坚持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考核方案做保障。
3.进一步完善其他方面的支持
西藏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还有赖于其他方面的支持,如国家政策、区域政策、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等。
四、结语
笔者清醒的意识到,对于相关问题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以及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还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地方,也有待在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中不断检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