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体育活动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sansa2025

  体育活动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治疗心理障碍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一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及自豪感,转移人的注意力,解除烦恼,精神紧张程度得到缓解。体育运动对心理疾病的调节作用。毛泽东同志早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绪,又足以强意志。”我国体育界前辈马约翰先生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运动“可以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锻炼可“培养勇敢,增强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本文针对中学生做以下剖析。

  1 体育运动能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能使人开朗、乐观、充满生气。体育活动的特征是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是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者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艰苦、疲劳、激烈、竞争向上是体育活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优良品质,使中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激烈竞争学习。

  2 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中学生的情绪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而体育活动又能直接给人带来愉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伯格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30分钟,有利于情绪的改善。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中学生处在时间紧,任务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3 体育运动能增进中学生的交往、和谐人际关系

  体育比赛是比体力比能力比技术比战术的竞争,不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在政治、经济中占上峰的人不一定是体育竞争的优胜者。在同一个对抗竞争的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固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生活空间被拓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人与人之间有了亲近感。尤其当学生邀请或被邀去参加一些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时,在与同伴交往、默契配合、同练同乐中常常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自然会忘掉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和忧愁,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调整,精神压力得到缓解,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4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是为追求卓越成绩而努力的。证明自己或本队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摒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于同一集体内,还应包括与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将无法进行。现在的中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中,他们是作为一个个个体去学习,竞争相当激烈。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5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将面临着工作的重负。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它的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加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如身体的疲劳、精神上的焦虑、恐慌以及学习中挫折造成的抑郁寡欢,无精打采,甚至生活缺乏乐趣而出现厌学逃学等。而体育活动就可以使这些不良的情感得以释放或得到弥补和平衡,通过体育活动消除疲劳、忘却烦恼和痛苦,以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状态回到学习中,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6 体育活动可以对中学生心理疾病的进行治疗

  学生的心理不是孤单的,身体与心理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学生的心理与周围环境,周围的学生也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社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活动空间。如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合群的学生,可以让其参加集体性的项目,如拔河、篮球、排球等,这些集体性项目会使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人交往;对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参加一些时间较长、需要持久而有耐力的项目,如下棋、太极拳、慢跑等这些项目能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使情绪更加稳定,改变急躁、易冲动的缺点。通过运动能使人受到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转移,消除心理障碍,使中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健康状态。

  总之,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过程,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一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及自豪感,转移人的注意力,解除烦恼,精神紧张程度得到缓解。

  体育活动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