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网络文化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sansa2025

  网络文化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对大学生而言,必须做到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开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遵循和行为准则。本文将以网络文化为背景,以医学生为对象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网络文化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1.1网络文化下医学生面临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一定的客观实在性,但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和内容中,包括思想、观念和文化等的传播,又有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也无法反映出某一个社会团体、政或者某一个阶级的价值观念、行为要求、意志的政治思想以及利益等等的理论信息和比较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通过这些网络信息所折射出的便是西方国家试图向我国渗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此外,西方一些国家掌握着互联网的主动权和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网络向其他国家技能型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向其他国家的人传递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就个人来说,由于人们所处的地理及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在接受、表达等方面也会产生差异,从而产生政治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1.2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高速传播,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态认同拓展了时空、提供了新的载体,而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挑战。具体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2.1互联网兼具信息传播快和信息控制难的特点 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优势,特别是美国利用其对互联网的控制权,通过互联网传播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他国各种政治思想、文化和经济信息等,同时无时不刻的对与其意识形态不一样的国家进行有预谋的文化侵入和意识形态渗透,并企图改变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其独有的互联网技术和对世界信息的掌握权,恶意散播有损我国国际形象和破坏我党和人民始终坚信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不良政治言论及政治谎言,从而达到他们动摇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的正确指导及引领我们前进的目的。

  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其路线、方针、政策等互联网信息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有的信息虽然意识形态色彩不明显,但也带有鲜明的价值观,这都与意识形态分割不开。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较低,还不能很多的控制和防御外来信息的侵入,使互联网上关于表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意识形态的信息非常有限,无法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就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有利抗衡,这就使我国的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体系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容易动摇他人对社会主义的认可,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着不良作用。

  1.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态教育方式单向化 过去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有权威的组织或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单项灌输,对意向形态有着完整的控制权,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达到全民思想观及价值观的统一,从而使大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态。在传统信息和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固定和明确的,但也是不对等的关系。

  因此,人们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官方传播的意识形态,而是可以自由的进行选择,针对不同的政治观点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对官方的观点提出疑异,这就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在宣传和教育方面受到一定阻碍。当下,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世俗和大众网络文化,对我国在网络上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态信息进行歪曲和调侃,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态的权威性、凝聚力等受到不良影响。

  1.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态的建构遭遇信息压力阻碍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不断缩小,阻碍了我国构建社会追核心机制体系形态的进程。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增加了社会信息和知识资源,同时使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变快,这就增加了人们学习和创新知识的压力,也使人们整合、加工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知识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带走了青年学生更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使他们在智育和业务学习上的时间不断增加。

  德怀特?艾伦对高等教育提出这样的看法: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逐渐变成了如何把学生变得更聪明,源源不断的新知识需要学生吸收,使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这种现状,他希望人们知道,教育应该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充分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其二是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因此,社会的信息化压力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态认同构建。

  2网络文化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2.1尊重医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 青少年作为新世纪的希望,要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要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在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中,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充分了解新世纪青年的特点、优点及不足,清楚他们的沟通方式,然后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在满足学生内在需要的同时符合社会规范。只有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和实现德、行的统一。

  2.2加强医学生实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加医学生的实践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医德行为。医德行为彰显着医生的内在素质,体现着医生的情感。医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教育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医德,从而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养成良好的高尚医德品质。   ①在早期接受医德实践教育,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进入角色和制定目标。自学生入学起,就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可参加的医学活动,如去医院见习、开展医学调查、送医下乡、举办医德先进事迹报告会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与社会、未来工作岗位及服务对象多接触,加深了解,更好的提升自身医德品质。②多组织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和专业学习,培养他们的良好医学习惯和医德行为。在高校医学专业中,多采用临床实习方法促进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技能,是培养学生医德品质的重要组成内容,要在临床实习中正确引导学生,加强他们的自我学习。无数事实证明,通过医疗实践给学生灌输医德思想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组织学生分析医德败坏和丧失医德而引起纠纷的经典案例,开展自我审视活动等,使学生通过比较和判断树立正确的医德概念,了解医德的真正意义。

  2.3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的引导能激发医学生对高尚医德的追求。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医学专家,他们起着很好地榜样作用。"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有着"誉满杏林"的美谈;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和"医圣"张仲景流传着"不攀权贵"的佳话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高尚美德。

  现代有白求恩,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的医学人,出现了很多有白求恩精神的好医生。他们对医学的热忱、对病人的关爱和对医学事业的不断追求,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和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后代医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我国的医学道德内涵增添了很多重要内容。

  2.4注重激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促进医德形成机制的良性运作 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比如在入学时进行宣誓仪式、在进行人体解剖前对遗体进行默哀、缅怀医学前辈等。例如,在学生入学和毕业典礼上都会进行宣誓仪式,诵读《医学生誓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在铿锵有力的宣誓中,充满了医学工作者甘于奉献祖国医学事业和对医学的满腔热血。

  同时,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使之深切的感觉到自己的职业是多么伟大和高尚,对人类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肩上的责任是多么沉重,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培养医学生的高尚医德将成为他们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来自网络的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医学生必须加深对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够明辨网络文化中的各种信息,有选择性接受一些思想和知识。同时,应在接触网络文化的同时,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为要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使自己始终能够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才能实现自我的健康成长,更好地服务社会。

  网络文化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