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sansa2025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26-01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指出:"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要准备未来的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创新能力是指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是指能够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诸多因素有关,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自觉的进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个核心。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如果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循规蹈矩的,如果大多数人的观念是因循守旧的那么特立独行的人也很难脱颖而出。精英队伍也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相反只有真正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整个民族的活力才能真正焕发出来。因此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创新并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素质,我们不能总是把眼光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不能进行所谓的精英教育,似乎只有少数天才才能培养成创新人才,大多数学生是庸才。创新能力与知识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存在超越知识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学生又如何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进而达到"学会学习"实现创新教育。当然,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应有不同的创新教育,中学物理创新教育必须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创新教学应该是有趣的、现实的、具有针对性。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意愿上,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挖掘创新因素,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培养。由于创新不能与知识分离开来,所以我们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就必须仔细深入的去研究,物理作为自然科学,它是研究构成自然界的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须经过这样三个阶段: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设。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具有创新的精神 ,这样才能激发物理教学的活力,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中,对学生展开针对性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做"动滑轮省一半力"实验时把此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测出拉力大小后,发现测出的数值与课本结论有出入,从而产生质疑,教师注意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置疑,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

  在日常生活或是学习、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按常规的思维方法要么是不能解决,要么是太繁琐,太费时、费力。是否能寻求一种简捷、高效的办法来解决呢?这种想法,实际上就是创新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落实在培养创造性思维上。创新意识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为了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各种难题,让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难题,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必将得到显著提高。根据创造性思维特征,在物理教育中进行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技校生将来是各企业技术岗位操作的主体,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条件,因此,技校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为学生将来的创新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新的学习结构,提高创造思维的密度和深度,克服学生的寻规定向思维,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强调对事物现象的思考并不只存在逻辑通道,提倡猜想和假设,发展直觉、激发灵感。

  人们日益深刻的感悟到,归纳法、演绎法等通常的逻辑方法,很难使人类的思维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经过经常培养和训练,才能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可具体化为:感知敏锐,观察精细;专注持久,识记快捷;深思多谋,想象丰富;精干概括,擅长表述。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