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初探

sansa2025

  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30-01

  中职教育是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形式,当前中职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主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 萍乡卫校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为满足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据调查,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中职教育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培养,轻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精神等方面培养,导致技能型人才专业强、综合素质偏低现象。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深入,新问题、新挑战随之出现。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渴求是校企双方乐于合作的基石,但由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属性特征、功能定位、利益求有所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坚持自身立场、思维习惯和价值判断的行为分歧。合作就是求同存异、形成最大共识减少差距的过程。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就是当前的共识性难题。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其蕴含着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责任等核心元素。用人单位需要有职业精神的员工,根据近期对萍乡市人民医院、昌盛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润达国际、萍乡市大唐幼教集团等一些用人单位的走访和对20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所欣赏员工的品质方面,居于前三的是爱岗敬业,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分别是占85.4%,74.92%和67.5%;用人单位所欣赏员工的能力方面,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排在前两位,分别占86.4%和59.1%。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需要有知识、懂技术、有动手能力的人才,但用人单位更重视员工的职业精神。可见,用人单位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的,只有解决了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问题,我们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中职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的共同关注,标志着现代学徒制进入了更高层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以及技能证书的获得是明显的,一开始容易被校企双方关注。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面对岗位中的不同,存在自我应对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状态是转变的,而这常常被忽略,往往通过用人单位的岗位实践后才能反馈给学校,引起校方重视。

  当前,对职业精神的培养仅限于德育教材,当前中职德育教材直接涉及到职业精神的基本没有,都是分散于职业理想、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这些章节内容中。除了课堂,我们还有很平台可以探索创新,如校内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德育主题活动,包括定向培养企业主动派人参与班级管理等,其目的都是旨在培养“德才兼备,以德润才,以才统德”的职业精神,从而探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职业精神教育模式。

  探讨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旨在精确诊断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并非否认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的努力。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学校相信用人单位的用人诚意,学校相信用人单位的育人成效,在现有的合作模式和框架中,初期是学校培养人,用人单位任用人。随着合作深入学校把用人单位拉进来一起培养人,一个教育主体转变成两个教育主题相互协作度要求越来越高。

  三、如何构建职业精神教育模式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恰好,岗位课堂给学习者提供了主动建构知识的环境,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呈现了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个学习情境是学生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学习的场所,职业精神在工作情境中自然生成。

  1.创新学习形式,理论教学与岗位教学相结合

  以我校2015级昌盛大药房定向培养班为例,其做法是用人单位岗位学习和学校课堂学习结合,教学时间安排是:1.7年(校内课堂)+0.5年(用人单位岗位课堂)+0.3年(校内课堂)+0.5年(用人单位岗位课堂)。可以看出,岗位课堂时间是两个阶段、时间是1年,校内课堂时间是2年,分段式进行,工学交替。在岗位课堂中,学生身份是学徒,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服务者,昌盛大药房指定员工作为学校定向班班主任,定期讲授企业文化。学习情境是真实的岗位,岗位既有服务管理功能,又有教育培训功能。

  2.加强认知引导,将日常学习和特色学习相结合

  学校要重视发挥专业课堂育人功能,把职业精神教育引入专业实践教育中。以《护理礼仪》课程为例,《护理礼仪》课程考核中,以小组赛的形式进行考核,比赛中考生认真求是态度,动作优美的举止、吃苦上进的尽头。考核中注重把职业教育精神考核引入过程考核中,课程采取项目化教育方式,每一个教学项目中,把班级当作一个医院,岗位导医、挂号员、化验员、护士、医师、药剂师、管理人员等,职业精神考核小组主要考核学生岗位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发挥校园文化功能,将职业精神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生活相结合

  一是引用人单位文化元素入校园,开展优秀毕业生代表进校园活动,我校近两年来举办“优秀校友进校园”讲座4场,这些优秀校友以身说法,在与学生互动中传递诚信、敬业、服务的职业精神。二是巧用平台,营造氛围。利用校园网、微信平台、板报等平台宣传校内的爱岗敬业、全心全意服务的优秀员工,如优秀教师、优秀后勤管理人员、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营造正能量氛围,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等等。

  4.选拔优秀带教教师,专业教学与师傅传授相结合

  现代学徒制要求双导师队伍,用人单位要重视驻校师傅(专职班主任)的选聘、选拔,不仅仅选拔能工巧匠,还要考察师傅的职业精神,师傅要做到知行合一,感染学徒,把职业精神、?任意识传递给徒弟。在教与学中,专业教师和师傅要建立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系统,编制优质服务案例,评选优质服务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兴趣和动机。

  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初探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