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试论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sansa2025

  试论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15-01

  如今,中国的乡村教育变化很大,但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社会大背景分析。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价值观念也急剧发生变化。中、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这样的不良习惯在农村对学生的影响尤甚。

  (2)教育大背景分析。当前部分地区教育评价标准只以分数为重,导致学生、家长也只向分数看齐,而忽略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由此学生从小也就养成了万事以分数为重,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观念,他们不会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也就越来越多了。学校教育往往注重“说教”,将思想品德教育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忽视了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3)家庭成因的分析。一是留守家庭。部分农村家庭,父母选择离家外出打工挣钱,至于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指点,基本是无能为力或无暇顾及,更别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了。二是单亲、离异家庭。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孩子成长于和睦的家庭氛围之中,在父母温馨的陪伴下,常常会养成许多好习惯。在农村,由于文化层次整体偏低,匆匆结婚、草率离婚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样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他们容易养成孤僻、散漫、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1)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一是显性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大声喧哗、相互争吵、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二是隐性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

  (2)课外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一是不做作业。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作业整体难度大,数量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学生容易从最初的想做不会做,逐步演变成会做也不做。二是不诚信。部分农村学生不诚信的危机已不容小觑,比较普遍的是撒谎。有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老师;有的学生犯了错误,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有的学生谎称学校要交费,从家中骗取钱财。三是校园暴力。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常常在第一时间选择的就是武力解决或奋起还击,并由此拉帮结派、威胁恐吓、大打出手。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自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在乎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自然也会表现越来越好,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2)从人性化、从细处进行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人性化。我们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使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健康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我们每一个教师要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农村教育是培养“伟大的新生命”的活教育,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

  (3)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具有“不良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亲子情感是培养孩子优良品德行为的感化力量。许多良好的个性品格和行为习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并成为孩子品德教育中不可抗拒的感化力量。

  四、结束语

  总之,时代在进步,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教育方法。农村学生作为农村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思想也在发展变化,甚至是我们教师和家长所不能预知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要像陶行知一样不断地去思考、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农村教育才不走弯路,少走弯路,自然也能更好矫正农村学生的不良行为。

  试论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