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思政教学过程中如何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教育

sansa2025

  思政教学过程中如何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65-01

  思政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基础工作,心理健康是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相统一。怎样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过去,学校思政教育只抓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素质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性质的问题,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政教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是解决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素质教育则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第二,在思政教育中,我们是把学生当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素质教育中,我们是把学生当做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二者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心理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思政教育而没有心理素质教育,则学生的发展不完全。第二,只有思政教育而没有心理素质教育,思政教育本身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具体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素质潜能,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第二层含义则是指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形成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研究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政工作具有指导作用。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这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前提。当前,研究大学生有两个视角,一是分年级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二是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分类研究把握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与此同时,还要确立个性教育思想,将大学生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注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而且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着力解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三、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实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思政知识模式,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将提高心理素质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当针对高校传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特征,强化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能够为健全高校学生人格提供坚实的基础。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点,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在思政教育中健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扩展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2.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指导模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指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锻炼独立决策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还能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肯定和否定的情绪体验中适应不良情绪的影响,在体验中完成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社会实践还能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训练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客观分析别人的评价,同时进行自身的社会比较,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将其并入心理建设的自我完善中。

  3.转变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

  高校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应以培养发展型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以治疗型为辅助,改变以往的治疗型为主的心理教育模式。在思政教育中使大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能够正确地评价并肯定自我。激发自我意识是内化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大学生自我统一程度与心理困扰程度呈负相关,即自我统合程度愈高,心理困惑愈少,反之亦然。

  4.根据学生实际开设课程辅导

  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整体的心理辅导互动活动,将课堂教学作为依托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整方法和健康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培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将课堂教育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

  5.利用新手段开展心理咨询

  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网上心理咨询服务系统,比如以网络开展心理咨询接待、预约信箱、聊天室等多种方式。依托校园网络在大学内部覆盖面广的现实优势,以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动态,消除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隐患。

  6.健全心理训练制度

  心理训练的内容可包括生活适应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领导组织才能拓展训练、时间管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就业前心理训练、挫折自助训练、勤俭自立训练等。这样的心理训练既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又能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体验、感悟、调适心理偏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输出的基地,在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完善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只有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学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完成为祖国综合国力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的历史使命。

  思政教学过程中如何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教育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