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研究

sansa2025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努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高校应认真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研究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意义

  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许多不良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经常会遇到种种适应不良和心理冲突,比如人际交往、学习障碍、情绪波动、恋爱迷茫等问题,虽然这些冲突是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若不能及时引导排解,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应具有独立生活与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一般事务的能力,如果发现有学生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生活能力低下,就需要对该生引起重视。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那些刚刚踏入校园的大学生,摆脱了父母的管教、远离了繁重的高考压力,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烦恼,比如角色的改变、学习适应问题、环境与生活变化问题、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等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尚未具备完善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无法及时排除和缓解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时间久了,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应当正视心理矛盾,面对现实,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更好的享受大学生活。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顺利走出校门

  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正确发现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力,客观的接纳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生活的困难和社会的压力下正确的面对自己,勇敢的直视现实,找到确定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最终顺利的完成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升学到毕业、就业的人生转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当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与合格人才的培养,这其中大学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大学生群体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如果频频出现冲动、急躁、自卑、厌世等心理问题,不仅损害自我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整个社会人群,引发从众心理,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个性鲜明的“90后”们正在陆续步入高校深造,成为各个大学的主角。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往往被看做是自信、遇事淡定、兴趣爱好广泛、现实的一个群体。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出生于我国高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90后”大学生所表现的出的心理问题也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主要包括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一方面“90后”大学生普遍比较叛逆、渴望自由,他们长期以来受到家长和学校的严格管制。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长的他们个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学习生活。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过去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立能力比较差,突然失去家长的保护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这使得“90后”大学生容易陷入与家长的情感纠结之中,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初高中阶段,“90后”对异性的倾慕与渴望也因为高考压力而被压制着。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渴望拥有一份甜蜜的爱情。由于他们的性格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不能够妥善对待恋爱关系,使得他们容易因为婚前性行为、同居等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二)人际交往问题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之中是“王子”或“公主”,长期被宠爱所包围的他们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视他人感受。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相似的个性使得他们时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发生冲突和矛盾。而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90后”提供了广阔的交往平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的他们容易沉溺虚拟网络空间之中,诱发网络依赖、网瘾等心理问题。

  (三)学习问题

  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他们形成了较为功利的价值观,这在他们的学习中也表现的比较突出。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氛围的宽松变得懈怠,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与自己心中所想的存在差距而感到失望,这些会导致厌学、逃学等问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一代,但他们在遇到某个问题之后,会急切地想得到答案,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新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遭遇挫折,出现焦虑情绪。   (四)抗压能力差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的比较早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当他们真正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却不能表现出自己独立、成熟的一面,而变得情绪化严重,一旦问题无法解决就会否定自己,选择逃避。“90后”大学生比较善于表达自己,但缺乏独立精神的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愿意去承受压力。

  三、对当前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自我调节

  “90后”大学生生性比较活泼,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容易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克服心理困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自我调适。大多数心理困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而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学会了自我调适,就能不断克服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健康快乐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着力点应放在教会大学生心理自助上,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让大学生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自我调适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有效手段。

  (二)建立学校、家庭、学生的良性互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鉴于“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该主动架起学校、家庭、学生良性互动的桥梁,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需求和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三)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由于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相比较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而言,“90后”大学生更乐于在虚拟网络中尽情地倾诉和宣泄情绪。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对症下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与学生建立起良性沟通的局面,让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从而准确及时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爱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丰富的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爱不是抽象的,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四、结语

  “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身心巨变加深了他们的心理矛盾,使得其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和践行的教育工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个人、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生存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更为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才能够“进而勇往直前,退亦修身养性,奋发时不骄傲不浮躁,失落时不消沉不气馁”。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