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转变工作理念 做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sansa2025

  转变工作理念  做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2014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文中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里所说的“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就是指学生事务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事务管理的范围变得更加宽泛。要想将辅导员工作做到精细化,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建设,就必须先理清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了解大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转变工作理念,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途径。

  一、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学生事务管理”是来自美国的术语,1937年美国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事务人事观》规定,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咨询和指导,辅助教学。我国的蔡国春等人将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解为高校施加给大学生课堂外非学术性的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也就是说,大学生事务管理是由专门机构和人员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向大学生提供的非学术性的教育、控制和服务等活动,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事务管理可以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生工作”,它既包含教育,又包含管理,更包含服务的内容。云炜恒将大学生事务管理定义为:学校承担的有关学生非学术性的或课堂外的工作,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伦理道德与法制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学习辅导、职业(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心理障碍干预、社团及文化建设管理、财政援助管理和特殊学生的管理等。

  有观点认为,学生事务管理应当理解为除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外的“学生工作”,实际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事务管理相结合。日常事务的处理过程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也必须要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互动。

  二、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20世纪80时代中期对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认为,要实现有效的学生管理,必须进行刚性的约束、惩处和制裁,以使学生能够“协调的生活在集体之中,自觉服从统一的指挥,遵守必要的约束”。1990年首次提出了“管理育人”的理念,国家教委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要把健全制度与加强思想教育相结合,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也就是说,对大学生的管理,除了要建章立制进行外在约束之外,还需要通过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以前的强制约束,转化为学生自觉地接受管理。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学生管理的反思,研究者认为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重点在于纠正学生思想上或者行为上的偏差,以保证学生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这种“问题管理”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新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要求重视“人”的要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三、转变工作理念,做好新时期的学生事务管理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大众化的今天,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人才的标准已经逐渐体现为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全面性的推崇,并延伸为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品质,因此,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也必须随之改变。

  从“问题管理”到“以人为本”。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就有无限可能。学生事务管理的对象是正处于思维活跃期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富有冒险精神,这对学生事务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不能等到出问题了再来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应当把工作做在前面,以学生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作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来开展管理工作。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这要求学生工作者以开放的思想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尊重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照本宣科”到“与时俱进”。在我国,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承担者是辅导员,长期跟学生在一起,让辅导员有着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但学生事务管理不能生搬硬套,总是以老眼光、老经验来面对新问题,要实现从传统防范型管理观向发展型管理观的转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对象很特殊,他们身心发展基本已经成熟,处理问题有自己的原则。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从实现学生个体的价值出发,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潜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教师主导”到“客体参与”。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将学生视为被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充当了管理者的角色,这样一个显得相互之间“对立”的状态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事务的顺利开展。因此,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中来,甚至参与到学校的各类“大事”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的发展正越来越趋于民主化、生活化,学生事务管理者也正在面临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型,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学生事务的对立状态,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管理者”。

  从“刚性管理”到“刚柔并济”。学生事务管理需要制度和规章,利用约束、惩罚、处分等手段来达到管理的统一性。因此,“刚性管理”是一种制度保障,比如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校纪校规的学习和考核,对日后的班级管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大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又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能够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内在需求,培养积极向上的风气、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求辅导员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目的。这些,仅仅依靠外在的规章制度并不能完成。而且,过刚易折,一味地强制约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恶劣后果。因此,“刚性管理”的制度约束要与“柔性管理”的非强制性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潜能,积极的实现自我价值。

  转变工作理念  做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