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试论基于社会实践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

sansa2025

  试论基于社会实践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

  目前,国家已全面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等多元化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经济资助不能从根本上帮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贫困问题。社会实践有助于从根本上帮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贫困问题,对于提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必要性

  1、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总体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对优化个体品质、挖掘潜能、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尤为重要。高校应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2、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需求

  “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当前教育最根本、最迫切的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是有无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阻碍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社会实践提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分有用。

  3、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受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综合能力方面与非贫困生有较大差距。进入大学以后,面对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融入其中,也不知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能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生活,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社会实践是经济困难学生的必修课,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1、经济困难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自我认知能力弱。很多的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贫困问题。比如,没有看到贫困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单一地把自身的经济贫困归咎于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对贫困援助存在敌意等。

  人际交往能力弱。受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困难学生不太主动与他人交往,极少参加社团活动和校外活动,缺少与同学、他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限制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经济困难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很强,但在实际技能方面相当薄弱。经济困难学生在在计算机、外语口语、听力等方面与普通学生相比,略显不足。

  2、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够重视

  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许多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按照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只是在形式上开展了而已,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性,缺乏精准性。

  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少专项经费。经费是社会实践开展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并没有专项资金,缺少资金保障。受实践经费的限制,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3、社会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扶持不够

  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少相应的政策鼓励和配套资金支持。目前,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大多集中在经济层面,专门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文件和拨款很少。

  企业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但目前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在对待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上,它们更倾向于经济资助,企业的这种现状急需改变。

  三、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各高校在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即开展的实践活动必须有针对性,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在制定经济困难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计划时要结合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身心特点、专业长处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计划,使之与其相适应。

  2、坚持系统性原则

  高校在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强化系统思维。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生、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仅仅依靠高校一方面是不够的。高校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加强统筹协调,协同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促进的工作模式。

  四、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

  1、激发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动力

  首先,要增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简言之,就是要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只有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其次,要鼓励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团就是一个小社会,在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经济困难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等能很快得到提升。

  2、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当前,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体现为复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高校应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多元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型行业,传统行业与新型行业并存。每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行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要建设经济困难学生校内实践基地。一是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学校,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二是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载体。其次,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企业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构建高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模式。

  4、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多渠道筹集和吸引社会资金。首先,政府是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并对积极建设基地的高校进行奖励。其次,政府可以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财税政策来鼓励企业积极加强与高校合作

  试论基于社会实践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