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sansa2025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41

  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合乡并镇的推行,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家长为孩子追求优质教育,学校为整合教育资源而催生出的产物。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使更多农村孩子集中接受了优质教育,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加强。但随着学校寄宿制的运行,寄宿学生亲情缺失、性格孤僻、抑郁等问题给家长、社会带来了新的忧虑。下面就造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亲情缺失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1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成因

  从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学校管理的特殊性等来讲,造成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情感关爱的投入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过早的离开父母,也就过早缺失了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对父母已形成较强的依赖性,突然离开父母变为寄宿生,以前父母包办的事情由孩子来做,不会或做不好就会引来同学的讥笑;长此以往,一些胆小孩子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关爱,胆小心理会逐渐发展成懦弱、封闭、麻木的内向心态,再加上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所限,缺乏情感笼络的相关认识,有些家长误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管理与教育就有了保障,又能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食宿无忧,省了不少麻烦。双休日孩子回家,一些家长只关心在校的学业成绩,淡化了孩子必需的亲情关爱。

  1.2 学校管教理念滞后,造成学生情感的缺失

  寄宿制学校是面向全体,标准化的管理。在这种制度之下,情感教育也具有一致性,大群体管理的简单、机械,粗线条的弊病,必然会波及孩子情感自我发展的空间。大多孩子初次寄宿,年龄又小,对老师心存恐惧,不敢与老师交流,也不愿与同学沟通,情感关爱无从谈起。此外,管教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了校园安全与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关爱。再加上寄宿学生年龄跨度大,管理责任重,大多农村寄宿制学校人手紧缺,生活指导老师严重不足,生活指导老师大都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工勤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技能的培训,指导也只能凭自以为是的经验或热情,情感教育难免面面俱到。教师各时段责任清楚,分工明确,在所属时段内只能做好份内工作,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很少有人兼顾,或者是有心也无力。

  1.3 家校沟通淡化,情感关爱失衡

  由于家长认识的误区,认为孩子送到学校,责任全在学校,除学业成绩外,孩子在校的表现,内心世界的的变化,与同学间的关系,学校中的事情等,从来不闻不问。有些家长除了每周到校门口接送孩子外,平时从不到学校来,就连老师的约谈,甚至都推脱回避,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姓啥,全然不知,不和老师交流沟通,家长与老师不清楚孩子的秉性,无法了解孩子的情感变化。家长、学生、老师、学校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形不成情感教育的合力。

  2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弥补的对策

  以上是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成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分析,这些问题给孩子、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形,如何去应对或补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展示家庭教育魅力,让孩子拥有开朗乐观的个性

  家庭教育是上天赋予每个父母的责任,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好的家庭教育是调试孩子情绪、培养孩子情感的熔炉。因此构建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使孩子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对孩子的情绪、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父母要给孩子施以合理的爱,做到爱要得法,教要及时,从小培养孩子乐观、开朗、阳光的个性。在生活中教会孩子自助自理能力,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娇惯,事事包办,这样会助长孩子的懒惰与依赖心理。到学龄阶段,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了,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多与孩子亲近,定期到学校看望孩子。在双休日多与孩子相处,与孩子谈心,只有读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2.2 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丰富学生情感生活

  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本职工作。从班主任到生活指导老师,要明确各自时段所肩负的重任,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增加亲和力。尤其要懂得,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生龙活虎的、具有丰富情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活动,不只是认几个字,算几个题,考个高分。特别是班主任,离学生最近,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学生对你最熟悉,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理解和爱护,让学生完全信任你,你才能捕捉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施以有效的教育。生活指导老师是寄宿学生生活自理最直接的培养者,不仅要掌握一些与学生年龄段相匹配的生活常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耐心和勤快的作风,才能在全程跟踪指导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好寄宿制学生充足的在校时间,增强他们的校园生活适应能力,开展好各项有益集体活动,比如:趣味游戏、益智影视、棋艺活动、兴趣小组等,通过各项能力比赛来丰富寄宿生情感生活。

  2.3 加强家校沟通,凝聚情感关爱的合力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沟通,理清相关责任,使学校、家庭、老师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对家长进行一些培训与讲座,让家长了解学校,掌握一些培育孩子情感的相关知识,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遵循教育规律,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要通过家校平台、到校来访等手段,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行为习惯、心理变化。特别是特殊家庭、留守子女和特异体质学生所暴露出的不良习气,及早进行疏通与引导。

  总之,随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行,更多农村孩子集中接受了优质教育,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加强,但学生情感缺失的突出问题也不容置疑。如何使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行更加优化,走上良性发展之路,我们坚信,只要家长和学校提高认识,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 宗旨,承担起共同肩负的责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寄宿制下的小学教育定会结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硕果。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