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

sansa2025

2016年12月-2017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山西省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士长进行调查。入选标准:(1)从事护士长工作1年以上;(2)说明研究目的后,表示愿意支持配合本调查。

1.2.1研究工具

根据初步建立的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编制成临床护士长自评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护士长的一般资料,第二部分为正式问卷共35个问题。每个问题均有5个等级,分数从5-1分别为完全符合、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数越高表明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越好,反之越差。完整问卷,见附录。

1.2.2问卷回收

本次问卷共发放345份问卷,回收285份,有效回收率为82.61%。问卷的发放方式是事先通过联系医院护理部是否有大型的护士培训或会议,然后小组成员在会议或培训后发放并且统一指导语,现场收回。

1.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包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以表示,定性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对量表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统计学有差异。

表2-1 临床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自评问卷结果

从表2-2看出,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总得分为中等水平。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得分较高,护理风险评估、处理、效果评价能力为中等偏下。

表2-2 各维度得分

2.3.1年龄

从表2-3看出:①30-39岁组能力总分和护理风险识别、评估、处理能力得分与40-49岁和50岁及以上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40-49岁组总分及各维度与50岁以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护理风险效果评价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3 年龄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注:a表示与30-3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2工作时间

从表2-4看出:①10年以下组与11-15年组、20-25年组、25年以上两两比较,能力总分和护理风险识别、评估、处理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11-15年组能力总分和护理风险识别、评估、处理能力与20-2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16-20年组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20-25年组能力总分和护理风险识别、处理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护理风险效果评价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4工作时间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注:a表示与10年以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表示与11-1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表示与16-20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3管理时间

从表2-5看出:各组之间能力总分与各维度能力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2-5管理时间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2.3.4学历

从表2-6看出:①大专组与本科、硕士组护理风险评估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大专组、本科组、硕士组能力总分和护理风险识别、处理、效果评价能力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6学历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注:a表示与大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5职称

从表2-7看出:①护师能力总分和各维度能力得分与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主管护师能力总分和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得分与主任护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副主任护师与主任护师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7职称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注:a表示与护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表示与主管护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6继续教育

从表2-8看出:参加过培训组的能力总分和各维度能力与未参加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8培训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2.3.7科室

从表2-9看出:内科组能力总分和各维度能力得分与外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9科室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总均分、护理风险识别能力、护理风险评估能力、护理风险处理能力、护理风险效果评价能力为因变量,以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护理风险识别能力与年龄、培训、最高学历有线性回归关系,年龄影响最大。护理风险评估能力与培训、职称、最高学历有线性回归关系,培训影响最大。护理风险处理能力与培训和工作时间有线性回归关系,培训影响最大。护理风险效果评价能力仅与培训有线性回归关系。护理风险管理能力与培训、工作时间、最高学历有有线性回归关系,工作时间影响最大。

表2-9 多元逐步回归进入方程的变量赋值情况

表2-10 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多元逐步回归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能力均有待提高。这与李琳[51]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对护士长风险管理的质性研究表明,护士长风险管理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综合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护士长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与岗位相适应的培训内容、审核标准[52]。现有的风险管理能力培训课程、时间、形式未建立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内容不系统,形式不统一[53]。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培训现状不满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风险管理知识技能掌握不理想,不能学以致用[54]。

护士长的风险管理能力决定整个护理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教育培训能能优化护士长的能力结构,有效增强护士长安全意识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55],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有效措施[41]。医院实施指导性强、标准统一的风险管理培训,能够开阔工作思路、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对病区风险因素的洞察力和应对能力,同时也是构建安全文化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护士长的培训应建立在全面评估其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培训[56]。

3.2.1不同年龄与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增高趋势。这与Stephen[49]研究一致,年长的护士能意识到临床风险的危害,更容易实现风险管理。随着年龄增长,其经历和临床经验的丰富,护理管理能力逐渐发展和完善[57]。40-49岁与50岁以上组比较,总分及各维度能力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从一般资料来看40-49岁有185人,占64.9%,是医院护理管理的主力军,业务水平、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处于上升期。50岁以上护士长其可能与工作精力、即将离退休,职业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有关。这与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一致,随着年龄增长,个人明确其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和完善自我,各方面能力也不断提高。但当进入一定阶段其主要任务是维持已有的成绩和地位,维持家庭与工作的平衡,进一步发展自我的期望相对减弱[58]。

3.2.2工作时间与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有增高趋势。风险管理能力是运用一系列的知识、技能、态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管理[11]。护理能力的提高须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经过长时间的临床护理实践,实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59]。因此,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时间学习与实践积累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不断学习、培训,从临床工作情境中积累工作经验[60]。工作时间16-20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知识形态可能处于上升期未能有效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有关。

3.2.3管理时间与风险管理能力

随着护士长担任管理时间的增加,风险管理能力得分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护士长从单纯的临床护理岗位上升到管理层,能力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管理者特别是管理时间不满5年的护士长,各方面能力处于原始积累阶段,通常需要7-10年的时间获取管理岗位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其能力的要求[61]。本研究管理时间以5年为界限,划分过细能力提高尚未体现,导致统计学无意义

3.2.4学历与风险管理能力

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随学历的上升得分逐渐升高,但仅有护理风险评估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风险评估能力需管理者掌握科学的风险评估工具,而研究生接受过较高教育,学习能力较强,能力较高 [62]。从一般资料来看,本科组占93.3%,比重较高。我国的护理专业教育一直以中专教育为主,临床护士长多是在工作以后通过继续教育取得本科文凭。研究生教育从90年代年代开始且发展缓慢,大都在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岗位,未从事临床[63]。本研究由于地域与人数的局限,研究生与专科所占比例过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此有关。

3.2.5职称与风险管理能力

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增加。我国的职称晋升需要有一定学历、工作年限,工作10年以下、11-20年、20-25年、25年以上分别与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对应。随着职称、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阅历不断丰富,临床经验不断积累,风险管理能力逐步提高。

3.2.6继续教育与风险管理能力

护士长参加过风险管理继续教育的能力得分有所提高。我国高等医学的教育课程课程尚未纳入护理安全教育,主要通过继续教育弥补,是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2007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开始在全国学术会议讲授医疗护理风险,并将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安全文化、用药差错等内容[64]。护士长通过继续教育活动,能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进风险管理专业能力。

3.2.7科室与风险管理能力

外科组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比内科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Ling认为的在不同科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其各方面能力有所差别[65]研究不一致。护理承担的工作量越大,风险发生概率越高,如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的风险发生概率高于内科及其他科室,为护理风险的高危科室[41],相应地能力要求也高。本研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可能是:担任护士长应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个性特征才胜任管理工作,目前对不同科室护士长个人能力的基本标准一样,未体现专业特点,加之护理风险不确定性大,故要求护士长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应对临床护理风险。

4  结  论

1)确立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

2)编制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自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影响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因素有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继续教育。

本研究在风险管理理论和吴琼构建的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初步系统、科学地构建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的指标体系,并检验其信效度。以往多是对护士长风险管理的质性研究,尚未从能力方面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进行量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现状进行现状调查,准确测量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水平,为医院制定培训计划、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评价提供依据。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由于自身缺乏管理经验且不是风险管理专家,对风险管理的理解欠全面。对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进行实测时的对象局限于山西,未进行地域差异性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尚不能完全解释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差异的全部原因。

完善指标条目:由于课题的时限性,咨询专家涵盖护理领域的较多,涵盖风险管理领域的较少,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咨询专家范围,深挖指标内涵。进一步扩大实测范围,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

    护士长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1.1研究对象2016年12月-2017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山西省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士长进行调查。入选标准:(1)从事护士长工作1年以上;(2)说明研究目的后,表示愿意支持配合本调查***...

    sansa2025医药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