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新形势下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sansa2025

  新形势下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生活的步伐日益加速,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挑战。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挫折与失败,这种情况让一些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种不良情绪导致部分大学生心态失去应有的平衡,最终酿成了各种事故。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中明确鲜明地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人文角度对大学生倾注更多的感情与关注,指导他们能够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全面动员各方力量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可见,和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现笔者将就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展开相关探究。

  一、当代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

  (一)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贫困生,这些学生通常都是农家子弟,家境贫寒,高中时代通过寒窗苦读,最终考上大学。很多贫困生的父母为了凑齐学费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更有甚者向高利贷借钱为子女筹集学费。这些贫困生带着父母历尽千辛万苦凑齐的学费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他们十分珍惜这一学习机会,刻苦勤奋,学习成绩往往也是班上的佼佼者。但是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也有很多富家子弟,他们家境殷实,穿着时尚,出手阔绰,思想前卫,敢说敢做。这些富家子弟给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一些贫困大学生因为家境贫寒,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在生活开销上根本无法和富家子弟相提并论,但是他们却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同一个寝室居住,久而久之就让一些贫困大学生真实的感觉到与富家子弟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感将会让不少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感,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二)就业的严重困惑

  近几年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猛增,但就业行情却不是很理想,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这种局面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如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不是很高,不论是专业素质,还是人格修养都没有达到较为优秀的境界,与市场发展所需求的理想人才相差甚远,最终导致就业率不高;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过高,都希望在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福利待遇好,收入丰厚的工作,可是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就业时都倾向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最终导致大学生在沿海地区的就业压力过大。这种“压力山大”般的就业压力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大学生的身上,让很多大学生都产生了严重的困惑:费劲千辛万苦读了大学,为何还不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这种困惑会逐渐从毕业年级蔓延到一年级、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上,最终让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迷茫之感。

  二、应对策略

  (一)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贫困大学生就读大学后,在大学校园看到了很多新鲜现象,看到了很多家庭殷实的同学生活优越,穿着阔绰,出手大方,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对此,笔者认为大学教师以及辅导员应该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具体可如下操作:第一、引导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并非是通过金钱来衡量。针对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根源――“认为自己的家境贫寒,无法同富家子弟大学生相比”进行开导,让他们深刻理解虽然钱对一个人来说相当重要,但是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与价值并不是完全依靠钱来权衡,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既有经济层面的因素,也有文化、修养层面的因素,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才能评判一个人的价值。通过引导,让学生不再一味地以金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而会从多维的角度看待自己,挖掘自己的闪光点。作为辅导员更应该在课后通过谈心的方式和学生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让这些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是对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或许有一些人算不上很有钱,但是对社会的贡献大,这也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第二、引导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心理。很多贫困生因为家境贫寒而感到自卑,对此教师和辅导员一定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心理。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知晓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有一颗勇敢坚强的心,要不断拼搏,不断努力,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抛弃,不放弃,遇事沉着冷静,唯有如此方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对此,教师还可列举相当多贫困学子创业成功的例子,以此鼓励贫困大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心理,只要学生形成了这种心理,他们心中的自卑情绪将会烟消云散,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也会充满信心。第三,引导学生形成不互相攀比的心理。从本质上而言,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是因为有着较强的攀比心理,和那些家境殷实的同学盲目攀比,比穿,比吃,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最终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对此,教师和辅导员必须开导这些贫困生,让他们知晓:人和人之间不要去盲目攀比,或许有些同学家庭条件好,吃得好,穿得好,但那些都是他们的父母给予的,并不值得羡慕。即使某个学生在创业上取得成功,也不要和人家去攀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况且创业的成功除了与能力有关外,还与机遇以及家庭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他人比你强,或比你条件要好,都不要盲目与之攀比,因为你也有特长,只不过你总是用自己的弱点同别人的优点去盲目攀比,所以你自卑。通过诸如上述方式的引导,能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彻底剔除自卑心理。

  (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就业上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困惑,甚至一些同学对专业学习都产生了厌烦感。对此,教师和辅导员可从如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第一、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的真实现状。教师和辅导员可通过课堂、讲座或谈心的方式告诉学生:当前我国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北上广以及沿海城市中,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企业工资普遍较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来此就业,从而造成就业压力相当大,而我国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滞后,很少有大学生来此就业,造成西部地区不少单位、企业很难招到人。通过上述方式让大学生认清当前我国就业的形式,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第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未来的就业进行精准的定位。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后,就要着手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结果导致在就业中屡屡受挫,最终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对此,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告诉学生以后只能在哪个领域就业,在这些领域就业需要做好哪方面的准备,需要着重掌握哪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明白这些就业要领后,他们就能对自己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然后沿着不足的方向去努力,如此一来就能减少学生在就业领域的迷惑感。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日益增多,他们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让不少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更有甚者发展为心理疾病。对此,教师和辅导员务必深入了解大学生不良心理的症结,然后参考上述建议进行有效干预,方能令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以饱满的情绪去学习、创业!

  新形势下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