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sansa2025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高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在就业求职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该审时度势,主动发力,通过建立完备的服务体系,提交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七大体系”:建立就业政策体系、就业制度体系、就业指导队伍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基地市场体系、就业信息化体系、就业服务体系。本文将对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做具体阐释。

  一、就业制度体系建设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各项工作制度,形成科学的就业指导制度体系。就业指导中心拟制定以下制度,完成就业工作各项制度汇编。可包括就业政策法规篇、就业规章制度篇和就业工作管理制度篇。

  二、就业指导队伍体系建设

  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院人才选拔计划和培养计划。坚持“专兼职并进”和“校内外结合”的原则,促进在职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构建一支集指导、咨询、教育、管理、研究于一身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体系。授课老师持“两证”上岗。

  (1)选聘:建立由辅导员、学生工作专职副书记和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组成的校内就业指导基本队伍。聘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建立“求职导师制”,聘请企业家、部门领导、成果创业者等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指导和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职责:主要承担社会人才需求调研、新专业开发论证、课程设计与效果考核、分析评价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做到既是教学决策的智囊团,又是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的指导者、参与者。

  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就业指导课是学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全方位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内涵建设

  组织专兼职教师集体说课,探讨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听取学生的评教意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科研活动方面,鼓励、支持老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组织编写校本就业指导课教材。申报就业研究课题,发表学生就业教育学术论文等。

  2.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安排全程化

  对学生实施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指导。由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职业体验、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等构成的完整就业指导体系。

  大一年级推进“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二年级推进“五模块一实践”指导,大三年级重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训练。大四年级(雕塑系大五年级)是全方位提高教育阶段。

  四、就业基地市场体系建设

  为适应就业新形势,强化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就业基地市场体系建设采取行业互动、区域合作、基地依托、网络拓展、创业教育等五大措施。

  1.巩固行业市场,促进行业互动

  一是举办大型招聘会。每年邀请企事业单位来校参加大型招聘会。二是重点推介行业一线单位。计划每年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单位负责人来校,重点推介知名企事业单位,鼓励毕业生到行业一线建功立业。

  2.重点建设,规范基地依托

  与基地单位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基地合作协议意向书》,加强互动交流。根据协议,学校及时向就业基地选拔推荐毕业生;就业基地优先向学校及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活动,优先接收毕业生实习,优先录用学校的毕业生。

  3.有形与无形并重,拓展网络途径

  利用网络优势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阵地,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良性互动。

  一是推进网络化管理。建设开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网,集教育、管理于一体,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查询与发布、数据统计、政策咨询与指导等实现网络化。吸引实习生、毕业生成为网站会员,招揽企业单位注册来招聘实习生、毕业生上岗。通过网站发布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在网上投递电子求职材料。

  二是举办网上招聘会。动员学生参加每年教育部主不能开展的“网上招聘周”活动,定期举办网上招聘会,使学生通过网络招聘顺利就业。

  五、就业信息化建设

  (1)引进职业测评网络系统和职前教育网络系统,实现了就业信息、就业咨询、数据统计、职业测评、职业指导的网络化。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发展个性,明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促进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校友资料信息库,建立健全“校友资源信息系统”。利用学院各地的产学合作站,收集并建立校友信息库;在校园网上设立校友论坛, 构建一个在校生、校友、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

  六、全程化就业指导实施方案

  1.全程就业指导的总体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 “四高两低”目标:即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企业单位评价高、毕业生评价高、违约率低、改派率低。

  2.全程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就业形势及我院就业情况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职业能力与素质指导、就业观念指导、就业心理素质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法律知识指导、就业政策指导、职业信息指导、自主创业指导。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