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特征与教学研究

sansa2025

  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特征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24-01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这个阶段的认知发展是学生日后学习的奠基时期;情感个性发展往往与学生将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联系;这个时期也是学生个体发展我与众不同的“我”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动态过程。认知包括思维、感觉、知觉、想象、记忆等心理过程。认知能力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一般认知能力、特殊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其中一般认知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人一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相应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不同的特点,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观影响最大。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上,将认知发展结论段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文化历史理论中论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即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提供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教学的策略及班级管理的策略。

  二、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管是生理、心理都处在不断上升的阶段,生理系统发展成熟,这个阶段是认知发展的黄金期,这个阶段不同的认知发展能力各有差别。

  (一)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写作成绩,也是思维等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小学生的观察力从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发展为高年级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

  (二)记忆力。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它是个体经验累积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小学阶段的记忆力逐渐从无意记忆发展为有意记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效果随年龄增长;记忆容量增大;保持记忆的时间增长;形象记忆和逻辑记忆的能力逐渐增强。

  (三)注意力。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学生注意集中的时间延续性较短,且深度不够,只能看到表象;这一阶段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根据年龄不断变化,7―10岁学生可以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学生可以集中注意30分钟左右;注意的广度上,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4个,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增加到5―6个。

  三、小学教师教学调控策略的心理学分析

  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安排、教学时间的长短都需要根据班级的学生做出合理的规划。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观察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教学中观察的内容要有目的性,观察的要求和期望达到的结果需要明确,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观察的安排要有计划,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观察步骤,帮助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有意识的计划自己的行动的习惯,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在教学手段上,可以使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观察中,也可以在观察中提供实物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训练学生观察的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计划,训练记忆力。记忆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注意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训练记忆力。

  在记忆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运用联想,认识理解所记忆的材料,而后鼓励学生一边写、一边读、一边记忆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要及时复习之前的记忆材料,课外的作业中要适当地要求学生过度学习,反复背诵所记忆的内容;在学习作业的安排上,要在一周之内、一个月之内、一个学期之内不断的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习的材料。

  (三)统筹学习环境,培养注意力。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为头痛的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统筹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目标上明确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给予学生提示、暗示与鼓励,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避免学生被校外的喇叭声、广播声、人声所影响;教学设计上,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安排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语文教师选择朗读课文的方式可以是单人领读,也可以是全班齐读。

  教育、教学是一件复杂的活动,也是一门艺术,很难用简短的语言精确的概述一个教师应该怎样去更好地教学,也很难说到底什么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教师是好老师。但是有一个必然的规律是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是一个人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在教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通晓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那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因此而改变,因此小学教师要更多的阅读心理学的书籍,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素养,为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服务。

  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特征与教学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