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探析

sansa2025

  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探析

  知行合一,谓的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简而言之,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渗透。引入“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入知行合一理念的必要性

  (一)适应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知行合一要求大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对于处在准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为祖国发展、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还是科学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单靠理论灌输,只能让他们做到知,却无法让他们做到行。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感悟与运用,才能被他们吸收、内化和巩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不如在实践中一边锻炼一边教育那么有效,而且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行为准则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并为这些理论在未来社会中能得以更好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真正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才必须首先了解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走上社会的毕生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需具备多元的经验与能力,特别是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开展知行合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做到认知与行为相统一,对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目标的实现作用重大。

  (三)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终成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客观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路更明确、视觉更清晰。这不仅可以促使他们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社会对大学生的各方面要求,激发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会促使他们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从而更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健康成长。正如毛泽东所说,“判断认识和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社会实践做得怎么样,还是要看社会实践的成果,是否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知行合一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在知行统一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二、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

  (一)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兴趣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脱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地和对象,一般是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对象,学生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高校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诉求,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选择社会实践的主题和项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才能,真正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高校应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特色会更鲜明,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模式在认知方式上的不足,还能通过社会生活的历练,帮助青年学生感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能力锻炼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锻炼大学生能力的良好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了难得的机会,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体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在学校课堂上没有的知识见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地发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增强。比起在课堂上倡导勤俭节约、宣传国家政策,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更懂得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美德。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当前,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途径不够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有待增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长期的教育活动与教育实践一贯坚持的原则。生产劳动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人生阅历上的“短板”与“硬伤”,亟待补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所提供的岗位和实践机会,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多角色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路径就是要求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明确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并不断地提升自己,增强不断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四)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社会实践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逐步形成。社会实践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终点,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社会实践是一个过程。增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去形式化,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实现发展主体与主体发展内容及形式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的关系。在这里,学习是基础、是传承,实践是过程、是感悟,创新是关键、是升华。可见,社会实践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弥补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通向成才之路的重要一环,只有更好地发挥这个环节的作用,才能更进一步地培养创新人才。

  总之,在社会实践中引入知行合一的理念,就是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探析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三学生入党申请书

    尊敬的党组织: 我叫00,是一名高三学生。今天,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我知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强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

    sansa2025人文社科
  • 试析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相对而言,小学时期的英语教学知识比较简单,基本都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为了推动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英语知识,务必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简单,比较容易接受习惯训练,并且小学生有着...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院校工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探讨

    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实践性人才,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生理上具有身体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快、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等特点。针对小学生身心发育的上述特点,采取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学方式及互动方式等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从被动的学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院校“顾客式”学生服务探究

    [Abstract] From the findings of the school the student would recommend talking about, focuses o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谈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81-04 2013年暑假,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在央视首播。该节目一经推出,关于汉字书写能力的热议...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