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正负功能分析

sansa2025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正负功能分析

  作者简介:郎爽,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学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196-02

  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然而人口数量的矛盾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曾形容:2006年为全国大学生“就业的寒流”;2007年为大学生“就业的冬天”;2008年无疑是大学生“就业的雪灾”。 据我国教育部及人事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至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依次为511万、531万、575万、671万。在这样严酷的就业现实背景下,人力资本的贡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者们的需要,转而积极地从社会资本角度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那么我们不禁疑问:在大学生就业中,社会资本到底能够发挥怎样的功能,大学生又该如何正视社会资本的功能呢。

  社会资本简言之就是个人所能够运用的,可以帮助其顺利实现目的性行动的关系网络,是一种与物质资源相区别的非物质形式,网络的大小及实现目标的能力完全依靠个人的经营,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当中,并受到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的约束。

  一、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正功能分析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正功能是指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嵌入社会网络的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取得工作岗位,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利于个人心理的稳定,维持着学校--社会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有利于社会系统的协调与稳定。

  (一)有助于就业信息的获取及提高就业成功率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工作信息的获得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网上的招聘信息;二是学校组织的大型招聘会;三是家长及亲戚朋友的介绍。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第三种的成功率高达90.5%。家长及亲戚朋友网络就是社会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讲,他们的社会资本还主要源于家庭,父母的工作越好,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社会资本就会越丰富,其作用的范围也就越广,反之亦然。在张少平关于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个案研究中,LCC同学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其姨妈为其提供了一份良好的中职院校工作,并被该校顺利录取。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LCC优于他人的不仅仅是获得珍贵的内部信息,还有其姨妈的人脉关系。在中国这个具有浓重人情色彩的国度,对于目的性行动来说,是强关系在发挥作用,而非一些国外学者如格兰诺维特宣称的弱关系,这一点早在边燕杰的研究中就已经被证实了。他认为,在人们求职过程中,虽然弱关系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强关系却会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增加社会信任感,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主要是以提供人情为主。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强关系中亲属与他人的亲密程度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使得本来没有关系的人们之间产生拟制的信任关系,这样既解决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问题,也满足了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望。

  (二)有助于降低求职成本进而提高社会效率

  从经济学上看,任何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都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福山将信任机制引入到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认为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可以减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成本花费,获得用人单位的良好印象,进而取得高于他人的竞争优势。他又进一步将人类社会分为高信任社会和低信任社会,高信任社会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在这样的群体中信息可以广泛普及,双向就业的成功率很高,节约了社会资源,降低了社会成本。而低信任社会则表现在信任只存在于直系血亲之间,对于他人总保持一种远离和怀疑的态度,脸上仿佛写着“生人勿近”,这样的人群在求职过程中会遭遇很多问题。此外,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17类因素中社会关系因素占第9位,通过双方都比较熟悉或信任的人搭建沟通与合作的桥梁,使得本来不被信任的两者之间迅速产生信任乃至合作的关系,并通过社会网络以较少的成本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花费获得相对满意的工作,在个人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促进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

  二、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负功能分析

  美社会学家莫顿曾告诫所有的功能主义论者,当我们研究某一行为或制度化行动时,不应假设所有的行为都会促进系统的稳定和调试,有时很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即反功能,或者说其产生的结果甚至与所研究的内容毫无关系。作为首位在功能分析中提出反功能的学者,莫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大大拓宽了其研究领域。同样在对于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个别社会个体的影响上或者不能单方面的强调其积极作用,因为当我们转变视角从宏观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或弱势群体的角度看,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还有其反功能。

  (一)破坏公平的就业环境

  社会资本通过关系网络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联系起来,加强了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利用。然而就业岗位本就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具有一定排他性。这就将本来对于他们来说平等的市场分隔开来,一部分人进入主要劳动市场,收入高、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一部分人则进入次要劳动市场,其特点刚好相反。社会成员从一入职就为社会不平等埋下了矛盾的诱因,随之必定是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同,当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时,向上流动与向下流动的阻碍因素加大,最终社会因结构僵化而产生震荡。加之关系本位的影响,一旦涉及了政治权力那将使个人社会资本的差异更加明显,如若个人在求职中利用这种关系,必将严重影响就业市场的公正和健康发展。   (二)易滋生政治腐败

  在社会资本负功能中不得不提的是“关系本位”。中国文化中,关系本位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有人夸张的形容在美国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可在中国永远实现不了‘中国梦’。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面子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资本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网,若加上中国的关系本位传统,即演变成任人唯亲、宗派主义、裙带关系。在这种关系主宰的公务员领域中,即使再公正的招聘考试和合理的考试安排也将颠覆其中的公平,人们进入职场不是依靠正常的选拔考试、优中选优的模式,而是通过“关系”踩着别人的努力与勤奋,青春与梦想实现自己的飞跃。这不仅使人才正常的新陈代谢受阻碍,也易产生政治腐败现象。拥有权力的国家公务人员可能因政治信念不坚定,容易受到金钱关系的腐蚀,出现明码标价的“卖官现象”等等怪圈。

  (三)易造成忽视人力资本的现象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潜在资源,无论是对于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说还是对于像中国这样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社会资本对于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都发挥着正功能效应。但若过分强调社会资本反而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情况不是空想假说,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一部分人认为上学没有任何意义,大学生反而没有小学、中学文化水平的赚的钱多,即“上学无用论”有所抬头正反映了这一反功能。因此明确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个体通过后天努力如正式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或其他手段获得的,能够提高个体技能、知识、健康、道德水平及管理水平等的总和。相比之下,社会资本的形成特别是家庭关系网大多是先赋性的,有其不公平性。此外人力资本在社会资源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社会财富的创造要靠劳动者的真才实学,即人力资本;而社会资本只有在人力资本丰富的前提下,从外部环境上促进社会财富的产生。如若社会资本在根本上取代人力资本,势必会造成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

  (四)易于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压力

  通过社会资本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优越感,社会资本提供越好的工作,他们对其认同程度就越高,而对于那些没关系可靠的毕业生来说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在先赋性的不平等基础上,找工作的经历又打击了他们脆弱的心灵,强烈的自卑感会逐渐消磨他们向上奋斗的意志,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及易心理及精神上的问题。同时对于靠关系找工作的毕业生来讲也有心理压力,他们的行动时刻受到外界的评价,在工作中若表现好则平安无事,若表现不好不仅是个人问题,还会影响到帮助你找工作的其他人,并且会产生连锁反应,他们则要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

  由此可得,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正功能的调试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它对于整体大学生就业之狭隘的反功能。但正是其负功能的警示作用提醒我们在解决现实的就业问题中限制社会资本在就业中对公平就业环境的影响,同时降低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创伤的机率。不仅如此,大学生应努力做到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有机配合,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在现代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学习如何经营自己的人际网络,积累社会资本以便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顺风顺水,乘风破浪。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正负功能分析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