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sansa2025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共有网民5.64亿,手机网民达4.2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则超过网民总数的50%,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在这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思维活跃、勇于尝新的“90后”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新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即时快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或手机按键,就可以搭建思想共享平台,及时高效地进行网络信息交换。教师通过新媒体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并且使用新媒体传播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扩大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覆盖面,使全天候教育成为可能,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对性和时效性。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的平等性和自由性还有利于打破沟通隔阂,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新媒体提供的是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平台,打破了教育双方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界限,无形中化解了师生隔阂,创设了一个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在其间进行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舒缓而有效的,利用诸如QQ,微博,BBS等新媒体进行平等自由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得到加强,学生敢于释放真实感情,真正实现畅所欲言,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传播下,能够快速的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些信息在拥有一些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消极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还比较的匮乏,他们无法分清事物的好坏,从而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行为,某些大学生会利用新媒体作为考试作弊和对社会、学校表达不满、随意发泄、恶意诽谤的工具。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异化使用会严重削弱理想信念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学习更具自主性,在网上了解的知识和信息甚至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时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和广度甚至超过教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迎接新挑战,及时掌握新媒体的操作技术,学习新的交流方式,真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有效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即可完全取代PC机,实现彻底的掌上操作,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手机实现虚拟的交流。这种便捷性和隐蔽性给大学生造成一种“自由”的幻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因此会导致一些学生失去自控能力,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长期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容易导致个体社会功能的缺失,导致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隔离,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严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学习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传播学的传播技巧等,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从而更加游刃有余、积极灵活地利用大众传播载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更新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一支“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作为先导,切实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一方面,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大众传播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形式,它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广大教育者也要意识到传媒时代为教育者带来紧迫感,必须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掌握基础大众传播知识和技术、熟悉大众传媒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才能从容面对大众传播带来的各种挑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带着新观念和新认识进入传媒时代,认识大众传播。二是要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掌握信息优势。作为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载体,就应该有意识合理地把传播技巧运用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来,巧妙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效果。

  (二)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和管理。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离不开理论的灌输、个人的实践和情感体验、主流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以及环境的熏陶。在新媒体环境下要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首要条件就是以遵循理想信念形成的基本规律为根据,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方面,应该拓展思路,广开信息传播渠道,除了坚持传统的红色网站、BBS和留言板等形式外,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手机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可以开设博客、微博和QQ空间等,通过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新媒体的管理上,高校可以设置热点频道、聚焦版块,主动引导学生畅谈关心的热点问题,并争取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在多元背景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设置实践活动版块,在交流探讨中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培养他们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性,进而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三)重视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所谓媒体素养,就是指在不同处境中存取、理解及产制媒体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实现了从单一的受众方,向参与传播的传播者的角色转化。因此,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对象不再仅仅集中在个别学生网站站长、论坛管理者,而应该扩大到全体学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他们具备信息辨别能力,可以从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当前大学生普遍欠缺媒体素养,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本身道德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而是他们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判断标准割裂开,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盲区。在整个社会新媒体行为规则和规范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高校作为新媒体用户的聚集地,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媒体素养教育模块,通过开展通识内容教学,提供大学生解读新媒体信息的正确视角,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能建立起批判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方向。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来,新媒体强势进入人们的生活,占据着人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的认知方式。新媒体在80后,90后,00后的人群中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同时也成为了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工具。因此,研...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微信、微博、QQ等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正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思维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思想等,这必会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

    sansa2025未命名
  •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257-0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转化为自觉追求,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大...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策略分析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手机报为主要媒介载体的新媒体为现代的大学生提供了全面认识世界与进一步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同时对于大...

    sansa2025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