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sansa2025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着重经济发展和知识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才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现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心理发展、学业成绩等关系的研究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比较系统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并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8年以来9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并逐渐成为其核心,到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要群体。与此同时,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渐丰富,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一些调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90后大学生具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品质,但是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大背景的独特性注定90后大学生会产生一些与以往大学生完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徐辉、彭秀芳、梁凌寒认为“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在自我状态上存在差异,90后大学生被试中,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分值相对最高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在自我状态上的相同之处,即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相对最高值的人数比例都是最少的”。王君君认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困扰;二是学习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困难;三是就业困难造成的精神心理压力”。刘艳艳认为“90后大学生在强迫症、抑郁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这些心理障碍的患病率比较突出”。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待自己:最明显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然后内心焦虑,有很多冲突,很多困扰。第二,对待他人:交际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不会主动关心别人,叛逆意识强烈。第三,对待环境:心理脆弱,耐挫力差,沉迷于网络,追求享受。所以对90后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现状

  189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James将自我明确的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前者是自我的主动分布,后者是自我的被动部分。主体我负责认识、调节和指挥个体的互动,客体我是被注意、知觉和思考的客体。当个体自我意识指向自身时,即,对自身仪表、能力、性格的了解和认识等等,称为私我意识;当自我意识指向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即,自己在他人眼中地位的理解等等,称为公我意识。在自我意识提出之始,由于James认为“主体我的本质是不可决定的。因此出于实证研究的目的,心理学家的兴趣应集中在客体我即自我概念的研究上”。所以在认知革命出现之前心理学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体我及有关的各个方面。80年代之后,受皮亚杰等认知理论家的影响,心理学对于自我意识的研究慢慢重视起主体我方向。

  蒋灿等人认为按照意识活动的不同层次可以把自我意识分为不同的类别,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类型;从意识活动的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对身体自我、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意识。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来看,自我意识还可以分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相当于James的理论中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由此可见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研究中很难考虑到它的所有层面,所以在研究中我们一般选取它的某些层面进行研究。

  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Coopersmith,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并据此编制出自尊测量问卷(SEI),这是一个单维建构的问卷(1967)。在这以后逐渐出现了多维度自我意识问卷,美国心理学家E.V.Piers及D.B.Harris于1969年编制了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5Self一ConeeptSeale),1974年修订了儿童自评量表。该量表包含80项是否选择型测题,从六个方面考察自我意识,即: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但是这些测量还是主要集中在“客体我”方面,Fenigstein等人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SCS)首先考察了“主体我”的方面。Fenigstein,Scheier和Buss(1975)提出了自我的两个方面的划分,即自我的某些方面是隐秘的、他人无法知道的;另一些方面是公开的,表现在他人面前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密切相关的。他们把自我的前一个成分定义为“私我”(private self),后一个成分定义为“公我”(public self)。赖文龙使用的自我认识问卷从个性自我、道德自我、倾向自我、社会自我、虚拟自我五个维度来研究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学校环境的相对闭塞性造成了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各种打击。这时就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冲突,自我激励、肯定和自我否定、放弃在他们的心中进行着激烈的对抗。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比较偏激的思想,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偏离人生的正常轨道,走向危害社会的不归路。所以,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   李娇、金一波等人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自我意识与害羞存在相关;王佳欣、陈健芷认为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孙阳春,范智勇认为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之间的关系紧密,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由此可见,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之间确实存在相关,自我意识的高低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能够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所以,我们利用自我意识量表和SCL-90对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发现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状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