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sansa2025

  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78-02

  一、大学生流动员的形成及特点

  (一)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形成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指毕业前后由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原因离校时间长达半年以上而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学校却无法正常参加组织活动的大学生党员。当下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形成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个别学生党员在校学习期间申请去国外高校做交换生,时间一般是一到两年;二是少数学生党员毕业前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在校时间很少,无法正常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三是部分学生党员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成为“毕剩客”,组织关系只能继续留在学校;四是一些学生党员就业后工作不固定,组织关系一时无法转移;五是许多学生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这些企业有的没有党组,使毕业生党员关系无法转接,他们往往选择把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六是部分学生党员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组织关系无处转移;七是伴随改革开放带来的出国热潮,一些毕业学生党员选择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组织关系无法迁出。

  (二)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1.素质高,综合能力较强。在经历九年义务教育后,大学仍是少数优秀学生继续教育的高等学府,大学生党员更是高校学生中德才兼备的尖子生,在党员群体中属于素质高、综合能力较强的群体。

  2.党龄短,党性意识淡薄。大学生党员中极个别成员是在高中就入党的,多数都是在大学完成入党过程的,一般是大学一年级提交入党申请,大二或大三成为预备党员,大三或大四转正。作为新党员,他们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不多,对党的历史知之甚少,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正是处于需要加强教育和锻炼的关键时期,一旦成为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很容易忘却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的先进性会逐渐弱化。

  3.数量多、分布广,不易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观念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加之待业、留学、就业、自主创业、随即择业等多元化的毕业后选择,大学生流动党员不仅遍布中国各地,而且还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使高校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的管理上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二、高校在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高校党组织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误区。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全国党员信息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这让一些高校党组织误以为在解决大学生流动党员问题上接收单位作为“流入地”应承担主要责任,而校方作为“流出地”只需辅助和配合即可,这必然会导致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被动地开展工作。甚至一些高校党组织成员认为学生毕业了,学校责任就结束了,尽管学生党员组织关系仍在学校,但本人已经走向社会,就应该由地方相关部门继续进行教育管理。

  (二)组织管理方面不够健全

  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这一特定的党员群体,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致使高校党组织和流入地相关党组织对各自的责任分工没有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高校党组织没有设置特定的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构,有的高校尽管设置了相关机构,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员和经费短缺,加之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逐年增加,导致教育管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相关机构形同虚设。

  (三)具体实施过程缺乏长效性

  一些高校党组织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流动党员档案管理,指定专职人员从事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往往在学生党员离校之初成效较为明显,但持续性的教育管理工作却面临诸多问题。如:有的学生党员就业后工作忙、压力大,无暇顾及党的组织生活;有的工作不固定,联系方式频繁更换又不愿意主动联系学校党组织,致使最终失去联系;有的长期身在国外,党性意识逐渐淡化,对党的组织生活置身事外。以上种种问题使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初见成效,后劲不足,缺乏长效性。

  三、构建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正视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毕业后都将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党员队伍中的高素质人才。能否充分有效地对大学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事关国家建设的成败和党员队伍的兴衰。因此,各高校党组织应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不仅要在观念上重视,更要在行动上显示出实效。

  (二)加强管理,努力构建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1.完善制度,健全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制定流动党员专项管理制度,使管理过程有章可依,执行起来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建立特定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构,设专职人员对其进行负责管理,并配备一对一的流动党员联系人,与流动学生党员保持紧密的联系,使他们即使不在学校了也能时刻融入党的组织生活中。

  2.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公室或者电话的沟通上。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与流动党员的沟通,例如:在学校网站中设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专题网页,开设党员活动板块,不断更新党政新闻和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理论基础,并开设互动平台,设专职管理人员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互动与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中的疑惑。利用手机上网功能,建立QQ群或微信群,及时与流动党员进行沟通,并在群里适时发布党员相关理论动态,让他们及时了解党组织的最新情况,或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通知流动党员进行关注,适时更新党政信息、就业动态等特色鲜明的内容,增加吸引力。

  3.加强联系,与流入地党组织进行良性互动。学生成为流动党员后,仅依靠作为流出地的学校单方面加强教育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形成双向互动的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党组织应积极主动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适时沟通,这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全新动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双向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并在适当的时机处理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

  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1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对于高职高专临床...

    sansa2025理工科类
  •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35-0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它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促进了教育公平,学生...

    sansa2025理工科类
  • 试论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尊重和理解受教育者,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的人文关怀,值得各高校有关人员广泛关注和进一步的探讨。 一、人文关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仅限于在毕业生中展开,一般是由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解读就业政策、提供招聘信息和进行求职指导等,而对于大三、大二阶段的学生,学校则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渗透工作,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和领域也比较茫然。...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川北医学院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74 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维持健康体魄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通过对川北医学院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种类...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79-02 党员发展工作是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发展起步较晚,在党员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高职...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