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若干思考

sansa2025

  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若干思考

  暑期“三下乡”是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农村、服务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普遍形式。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同时更多的为基层群众服务。农村需要大学生去发挥聪明才智,大学生也需要到农村去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意义

  (一)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管是从学生的阅历还是从学习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通过接触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环境,直面社会现实的一面,为进入社会面对工作的人生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在团队中,对每一个成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共同合作、共同相处、共同食宿的条件下完成实践任务。此外,三下乡的活动基地一般选在农村,大学生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机会,了解农村发展形势,对其求职就业的定位有一个新的思路。

  (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暑期“三下乡”的基地一般选在农村,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利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近些年农村也朝着现代化的发展前进着,大学生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农村的舞台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投身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大学生的投入,为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思路和力量,他们利用智慧,在农村的土地上,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

  (三)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简单的自我环境中,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三下乡”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对农村生活有了较深的了解。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思考、理解和拥护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思考

  (一)主体选择面不广泛,参与人数有限。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来看,主要由高校团委组织。在组队初期,参加的人员主体选取相对来说只停留在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中间,人员数量选择也非常有限。这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简单省事,免去报名人员多,择优选择的复杂程序;二是人员个人能力毋容置疑,作为学生干部,在学校的各种事情处理过程中,已经锻炼出来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造成了参与主体的组成单一、参与人数少的情况。

  (二)基地选择不连续,事先欠考察。根据目前各大高校的三下乡活动深入情况来说,基地具体选取还是每年都在变化,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基地。这样就导致了每年换地方,没有持续性、连贯性,最终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效性不佳。同时,地点的选取没有周密的考察调研。校团委都是根据团中央的文件精神,落实完成任务,联系有意向合作支持的地方团委,不能够保证当地是否需要相应服务的三下乡团队。

  (三)形式单一,创新不够。目前的三下乡活动主要形式有:问卷调查型、文艺服务型、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古板单一。即使团中央每年根据不同形势,制定不同主题的活动号召,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在结合的过程中,还是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操作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生活,使活动流于形式。

  三、针对当前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扩大主体选择面。事实上,面对三下乡活动,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抱有积极主动的心态,都希望拥有这样的锻炼机会。然而团委在选取参与人员的时候,首先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学生干部中,使大部分人失去了机会。在选择主体时应该首先做好宣传,在众多报名的学生中,根据团队需求选择适合的人。同时应该注意到,一般应将城市学生尽量安排在农村团队中,农村的学生可以安排在城市周边的一些市区,做一些相关调研。这样有利于不同地区学生的实践效果。

  (二)建立长久的实践基地。高校团委可以在三下乡之前,组织一些学生对已定的实践地点做一些需求调研,让学生们提前知道,那里的人们需要哪方面的服务,这样有助于提前准备资料。同时,可以和当地的团委联系,建立一个长效的合作关系。可以制定一个实践计划,锁定实践的时段,可以以5年或10年为单位,每年安排不同的实践团,在任务完成之后,做好追踪反馈信息收集,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计划,争取体现三下乡的时效性。

  (三)努力创新形成多样化发展趋势。可以从三下乡活动的形式上和带队教师专业化转变上做改变。减少一些简单的文艺汇演,增加一些趣味调研团队,更加深入的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如,募捐图书帮助农村建立了图书阅览室,给了农民精神食粮。同时,要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使带队老师专业化发展,这也是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改变方向。高校可以出台文件,给予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以支持,为取得社会实践实效提供制度保障。

  四、结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暑期“三下乡”活动作为主要的形式之一,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好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在实施的过程中,暴漏出的种种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注,努力落实实践活动,使其达到社会,学生双赢的境界。

  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若干思考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