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管理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策略分析

sansa20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策略分析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做过一项调查: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将重点放在培养社会适应良好,乐观向上,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上,一方面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理念,让大学生学会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各种心理困扰,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优化大学生个性品质,促进潜能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共同关注的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分类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专家们指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至少包含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应该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心理健康状态可分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三个层次。心理困扰属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属于不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大多数人多数时候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但由于现实生活、学业、家庭生活中受到压力,遇到突发变故或遭遇挫折后,会引起内心的冲突从而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当困扰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又自行恢复到健康状态;但若困扰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会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经受过心理困扰,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主要是环境适应、自我认识、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择业困惑等发展性问题,表现为:依赖性较强,独立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自制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意识差,情绪调控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形成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受家长保护过多;另一方面与应试教育制度有关,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心理成长,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对等;再者是当下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使大学生时时处在各种竞争压力之中。当已形成的心理困扰不能自行解决,又不能得到老师、亲友的帮助而及时解决时,则可引发心理冲突,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造成危机事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和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维护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学会化解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健康是相互作用的,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可以引发多种身体疾病,可见,心理状态对促进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需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促进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具备积极的心态、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就会取得更全面的发展,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纳入高校的基本教育功能之中,成为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

  (四)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需要

  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否具备调解心理困扰,化解内心冲突的能力,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对待家人,是维护家庭幸福的重要支撑。同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也是构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一)教育学生学会自助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出现偏差,要改善状况就要从改变认知、改变心态开始,只有自助,才是走出心理困境的唯一出路。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适,客观的评价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消除焦虑和自卑情绪,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

  (二)高校注重培养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个体心理咨询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是决定个体咨询有效程度的核心因素。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高校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三)高校尽快构建适合高等教育特点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杀人等严重危机事件逐年增加,高校急需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增强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包括开展心理危机教育,组建心理危机信息网络,创建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培训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等。

  (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工作档案

  高校选择适当的量表定期对大学生时行心理健康测试,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日常个别关注,发现心理问题的易发对象,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学生辅导员或专兼职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跟踪辅导,对确有问题的学生建立重点关注档案。同时,教育大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心理测试,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组建由班干部、心理委员、宿舍长组成的心理信息网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五)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除课堂教育和咨询外,宣传活动也非常重要。可聘请校内外专家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利用校广播站做专题广播,办心理健康报,在校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宣传活动,在宣传周期间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现场咨询,为学生做心理测试,发放宣传材料,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录像,创造一个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加强宣传使更多需要心理咨询的同学主动询求帮助,让更多的同学受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策略分析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78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学科技术,并通过不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其目的是为...

    sansa2025未命名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探索

    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长期从事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分门别类的社会劳动[1]。职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职业收入可以维系人们的生存,满足人们各种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每个大...

    sansa2025经济管理
  •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使用曼陀罗绘画的初步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f Using Mandala Draw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lass Fang Fu...

    sansa2025未命名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习惯性的归结为“思想问题”,其教育形式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高校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理念和知识,首先应该从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教师入手,并注重心理健...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它以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传授心理知识、培养心理品质为内容的专门课程。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

    sansa2025经济管理
  •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72-01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国家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大学生又处于一个叛逆期,在他们的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