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历史、实践与建议

sansa2025

一、引言

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历史、实践与建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但受耕地、淡水、环境等资源环境约束,连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受限。而且,长期以来,为了追求连续增产,在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存在严重透支的问题。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首次下降。环境污染和土壤肥力减弱将使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不具有可持续性,据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重大地球化学灾害和污染隐患突出, 耕地土壤污染呈现出流域性和区域化发展的态势。因此,当前科学推进污染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强污染耕地生态修复,探索藏粮于地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持国家持久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我国悠久的农业耕作史上,轮作休耕管理与行为是用养高度结合的用地体系,充分用地与积极养地是这一体系的最大特点,以轮作复种用粪肥田,精耕细作为主的耕作手段保证了传统农业粮食生产的持续性。轮作休耕实践自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以来就被逐渐采用,只不过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轮作休耕的意义、目的和方式略有差异,一般包括两种主要管理方式:轮作和休耕。从中国耕地的轮作休耕历史和实践来看,早期,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农药化肥等人工制造技术滞后,为了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人们根据历史积累的经验采取轮作休耕管理土地,以保持土地的生产能力,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其后,由于农业技术进步,各种农业技术使得土地生产能力增加,人们忽视了轮作休耕管理,直到现阶段,由于土地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轮作休耕被再次认识其重要性,尤其是休耕的重要性得到了加强。本文拟梳理与总结我国农地轮作休耕历史演进与实践,为探索建立轮作休耕试点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经验。

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历史、实践与建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我国古代耕地轮作休耕的历史演进与实践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制、奴隶社会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尽管土地所有制形式有所区别,但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其表现在作物栽培制度方面就是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耨结合、加强田间管理等。古代耕地轮作休耕主要是基于农业种植业产量增加,并非考虑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目标要素,最早记载轮作休耕的文献来源于《周礼·大司徒》,见表1。据史料记载,古代对农田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时期的集体管理为主;一个是封建社会的自我管理为主。具体到轮作休耕内容来看,以轮作形式为主、休耕形式为辅。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管理者根据土地肥力好坏实行分类管理,有一年休耕地,两年休耕地等,休耕时氏族首领把土地从经营者手里收回,实行集体休耕,并另分配土地给氏族成员耕种。至于轮作农作物,则由有经验的氏族长辈指导有规律地轮作农作物,以保证土壤肥力。到了奴隶社会,轮作休耕管理归奴隶主根据土地情况进行管理,这种集中管理方式对土地生产能力维持和提高具有一定意义。只是到了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化普遍盛行,土地可以交易,地主私有土地及农户私有土地使得农地轮作休耕制度以自我管理为主,不再统一管理,土地拥有者可以根据土地实际情况采取管理行为,由于土地的私有性质,拥有者比较倾向于轮作方式来保持地力。

表1 古代轮作休耕历史与实践

总结我国古代轮作休耕,可以发现“以谷为主,强调复种”是其主要特点,其中轮作主要体现在豆科作物与谷物作物的轮作,轮作休耕后产量有所提高。如《种艺必用》称:“浙中田,遇冬月水在田,至春至大熟”,即稻田经冬沤休耕后,单季产量确实较高。清人俞扬在《泰州旧事摭拾》对比两熟田与一熟沤田的产量,他说:“两熟田每亩可得稻四担,好沤田有收五担者”。轮作的基本类型有:一年一熟轮作制,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轮作复种制及两年三熟轮作复种制。一般来说集体管理的轮作休耕好于自我管理轮作效果,同时,富人或者说大面积土地拥有者轮作积极性强,单位面积产量高;穷人轮作积极性不强,农作物产量低。如苏轼在《东坡全集·前集·杂文》云:“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富人因有充足的土地,耕作可游刃有余,得天时尽地力,还可休耕养地,这样种出的庄稼自然高产;而穷苦农民因人均土地占有少,其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又因自身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对土地进行更多投入,为此地力耗损严重,产出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三、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耕地轮作休耕的历史演进与实践

耕地轮作休耕方式与土地所有制形式密切相关,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3次改革:一是1950年~1952年,土地农民私有制。1950年起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到1952年,全国范围内土改结束。二是1953年~1956年,在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旨在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掀起大办农业合作社热潮。三是1958年~1978年,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初,全国共有人民公社26572个,参加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1%。原属于各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和社员的自留地、坟地、宅基地等一切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以及一切公共财产都无偿收归公社所有。公社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在此期间的耕地轮作休耕主要由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组织实施,由于人口众多、工农业底子薄等特点,农田普遍采用轮作方式来保持地力。同时,由于农业技术进步及各种肥料被大量使用,农地轮作休耕应用减少,尤其是休耕管理很少进行,即使是轮作行为,也由于科学管理的缺乏而显得十分混乱,特别是60、70年代。我们以南殿杰、王汉清、宋遵斌等人在山西省万荣县汉薛、皇甫两个公社部分大队的旱地轮作调研数据(1962-1978年)进行分析。万荣县位于汾河与黄河交汇处的黄河东岸,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部,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耕地面积102万亩,乡镇14个,行政村281个,人口44万,是传统农业县。

表2 未轮作小麦和复播后的产量变化

表3 小麦轮作后产量变化

汉薛公社1962-1972年间,小麦平均亩产162.8斤,而1973-1978年小麦田因缺少轮作休耕管理,小麦亩产平均下降了1.8%。同样在杨李大队由于缺少轮作休耕,小麦亩产下降了2.4%。另外在1979年南景一队和南景四队调查可知,由于小麦在秋收后复播了其它农作物,复播面积分别为小麦面积的22%、10%,结果显示,复播面积大的麦田第二年小麦亩产相对较低,见表2。这主要是由于复播连作造成的土壤肥力减弱,小麦平均亩产下降。由此可以判断,轮作休耕管理农田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否随意轮作都对土壤肥力有提高呢,调研数据见表3。汉薛公社在1963-1975年分别对农作物进行了轮茬试验:小麦-豌豆轮作形式,小麦面积的20%轮作豌豆,则小麦平均亩产有所增加;而小麦-高粱轮作方式,则出现小麦亩产下降的现象,估计这种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是有损失的;同时,小麦-棉花轮作方式的结果也不理想。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历史、实践与建议

    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历史、实践与建议**********轮作休耕对于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自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来,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使轮作休耕被逐渐运用到人类生产实践当中。从历史层面来看,由于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农业生产目的不同,轮作休耕在...

    sansa2025医药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