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解析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sansa2025

  解析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曾一度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的跨越”的“扩招”,其弊端日益显现,即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这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笔者力图从职业生涯管理与学生就业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职业生涯管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科学内涵

  职业生涯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从欧美国家职业教育的实践来看,这些国家一般都能够充分运用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来开展工作,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并使其具备职业选择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管理学说传入中国后,该理论在本土化方面也获得了一定发展。

  关于职业生涯的涵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界定。简单来说,“职业生涯定义为一个人一生中从事职业的全部历程,这整个历程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是连续的,它包含一个人所有的工作、职业、职位的外在变更和工作态度、体验的内在变更”。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是高校开展和提供的、用于帮助和促进大学生成长,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的行为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设计、规划、评估、反馈和修正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活动过程。

  二、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特征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与中学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概括起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独特性。大学生可以通过量表工具等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自我定位,以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等等。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具有独特性。

  第二,发展性。人的职业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了生涯目标的确定、措施的实施及目标的实现等全过程。其理论不只是协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规划好未来职业发展历程。

  第三,动态性。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是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而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总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个人情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因此,职业生涯管理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必须是一种动态管理,以适应情况的变化并且贯穿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三、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对就业的影响

  在高校教育中,职业生涯管理包括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职业锚等理论,它对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准备、自如地应对面试和做好心理调试与职场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一)明确就业方向

  长期接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人在进入高校后并不知道自己以后究竟要干什么,没有目标,没有任何职业理想。因此,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学习热情不高,动力不足。高校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明确职业道路。“职业理想是个人在深刻、准确的分析职业自我并在充分明确职业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源于自我而又超越自我的职业期望。”一旦学生树立了职业理想,明确了发展方向,就会逐渐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明确了职业理想,才能确定实现职业理想的就业途径和方式。

  (二)做好就业准备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谋业意识。“谋业意识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树立一种职业是要谋划、是要提前规划准备的意识。”高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管理系统讲授社会职业和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在“自我认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性格、气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职业认知”的教学中关注当代职业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掌握职业认知的方法和途径,能够对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内涵、素质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上述基本知识最终落脚点定位在帮助大学生确定择业目标,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从而为就业成功奠定基础。

  (三)自如地应对面试

  就业的过程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检验,而面试则是对一个人仪表气质、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最直接的考察。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面试所要求的良好心理素质,或不会推销自己,就盲目地去参加面试,失去了一个个良好的就业机会。职业生涯管理一方面可使学生学会在面试时推销自己,使学生明白应“努力发挥优势,从容回答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有个人的见解和特色,充分展示优雅的气质、从容的风度和机智的品格”。这样,赢得了自荐好感,往往也就达到了求职目标的一半。另一方面,加强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信誉的培养,使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不急功近利,吹嘘自己,做到真诚、诚信、与人为善。

  (四)做好心理调试与职场适应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的迅速变迁,高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环境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职业生涯管理更加突显其至关重要的教育价值,即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做好心理调试,适应职场。

  首先,教育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理性的择业观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高校应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适当的心理预期,不要期望值过高;教育学生明确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国家需要第一的理念,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就业,从基层做起,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

  其次,指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就业成功和挫折。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因而也往往面临着如焦虑、自卑、懦弱、压抑、苦闷等心理压力与冲突。

  此外,引导大学生了解初涉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教育学生一旦从业,就应当以真诚、愉悦、负责的态度工作,善待他人,适应工作环境,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综上所述,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灵活运用,贯穿高校就业教育的始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为就业作充分准备,并根据各方面分析,结合自己的职业锚类型,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而且在引导学生自如应对面试和就业适应方面也起到了良好作用。

  解析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