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对“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sansa2025

  对“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1.引言

  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里说中国网民的数量达7.31亿,其中大学生网民已经达6亿。伴随着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的迅速普及,社会迎来了“微时代”。“微时代”是指“以数字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微内容、微传播、微公益等为表现形式的新传播时代”。

  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巧便捷的信息传输与接收终端扩大了交流范围,“微时代”下,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微阅读”等形式的“微生活”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顺应“微时代”这股潮流,通过使用各种微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等工作。

  2.“微时代”下的“95后”大学生特点分析

  在现今的“微时代”环境下,人们能够接受到打破时空限制的信息大餐,每个人进入了自由平等的网络空间。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时代。“微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反哺教育”,学生受传媒影响大,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主导方式受到了挑战,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流动变成了双向性的。

  “95后”大学生活跃在这样一个“有着自由的社会环境、丰裕的物质基础、发达的信息技术”的地球村。微信、美团、师兄帮帮忙、微博、超级课程表、有道等APP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APP。“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有着优点,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1)泛娱乐化下的游戏人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高速信息化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干扰,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追韩剧,造成上课时玩手机、宿舍里打游戏,手机成了无时无刻不在的伙伴。网络信息监管往往力度不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95后”的孩子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久而久之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响。

  (2)虚拟社会化下的人际交往。一些大学色沉迷于网络世界,比如在微信、微博上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关注其他信息,造成看问题观点片面,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满足于在虚拟的游戏空间里交际,成为虚拟空间的“英雄”。

  (3)网络助推下的消费欲望。大学生的消费观超前,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购,消费超前,受骗上当,带来极其不利的后果。

  3.“微时代”呼唤思政教育工作转型

  高校教育者应及时转换学生教育工作的理念,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3.1高校思想政教育观念的转型

  (1)视野的转变,学生工作要从国内视野转变为世界视野。“微媒体”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势必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国外舆论通过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科学民主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在网络信息识别、网络交往中的自我认知、辨别能力。

  (2)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攻击。引导学生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从追随青年偶像明星转变为学习青年楷模。

  (3)在泛娱乐化的风潮下,由消极观望转变为积极引导。要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反对娱乐至上的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从思想灌输转变为分析批判能力的培养。微时代下,虽然人人都发言,但是要有理性行为。

  3.2高校思想政教育主体角色转型

  在“微时代”下,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思考与适应主客体的转化,与被教育者一起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微时代是平等自由的时代,在课堂上,有师生之分,在与学生在网络上交流时,必然要考虑角色的转换与平等。有时,学生更乐意在平等的网络上与教师、辅导员倾诉心声。正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下,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为目标。

  3.3高校思想政教育管理方法的转型

  正是因为“微时代”,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从依靠个人经验的说教式教育转变为使用网络资源教育;从社会话语体系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等话语体系;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法制化管理。

  (1)载体一――微媒平台,开启“键对键”日常教育。“微时代”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运用多种微媒体为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和专业教育注入活力,运用微媒平台,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工作,这样的新模式更关注学生的接受和生成,它将德育教育等变得小而精,变得生动形象而富有生命。

  作为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增强网络能力,创新思政工作形式。我们要熟悉学生常用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需要了解网络用语,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与他们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下面我结合自身所在学院的做法进行分析:①微媒体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时时学处处学。学院建立了“云港专校”等微平台、我们学院注册使用易企秀和问卷星等网络知名平台推送学习内容、学习效果测试、优秀文章和先进故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检测了专业学习。②课堂在线。学院教师积极利用微媒体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测评及考试,达到很好的效果。在线课堂点名、在线课堂互动和在线答题,提高课堂学习检测效率。③微图片、微信展示。在学院的学生工作QQ群里,宣传、通知、公告等用图片展示,提高效率和观赏性。(4)微电影。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毕业季等,让多媒体、动漫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制作微视频、微电影,通过制作播放微电影,提高学生品格、进行自我教育。

  (2)载体二――微体系,形成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微时代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意形成“微生活化”,通过“微”教育这种生活化、渗透式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自觉生成。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借助各种微媒体掌握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通过学生喜欢的网络等媒体,更容易交流、倾诉,从而及时把握学生的状态。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新媒体平台宣传相关通知、发布信息,以微言微行体现管理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对“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