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中小学生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形成的研究

sansa2025

  中小学生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形成的研究

  一、中小学生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的现象

  现象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欣赏。我们邀请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欣赏,欣赏前,并不告诉学生作品标题,只要求学生随音乐进行感受,想像描绘,为作品取名字。有的学生说“像傍晚的晚霞”;有的学生说 “波光粼粼的湖面映着一轮皎洁的明月”;还有的学生说 “音乐略带忧伤”等等,高年级的描述更为生动,低年级则只能断续、简单的说一二句,为乐曲取名也各有特点。

  现象二: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欣赏。挑选同一年级音乐素养与鉴赏能力相近的学生欣赏音乐,结果表明很喜欢的学生占50%、一般的占30%、不喜欢的占20%,当让学生说明自己原因时,很喜欢的学生则表示:“旋律的优美,让自己有了很多遐想”……;无兴趣学生则认为,音乐的舒缓让人缺少激情,无法吸引到自己的注意力……。

  现象三:同一人在不同时期欣赏。初一某一位女学生在第一次欣赏乐曲时,选择了蓝色,表示自己体验音乐的情感色彩,而下次课堂上再次欣赏时,却选择了白色。问其原因,她说道:“第一次聆听,觉得乐曲很好听,所以选择了蓝色。第二次聆听,觉得乐曲舒缓的旋律中带有淡淡的悲伤,所以选择了白色”。

  二、导致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形成的因素

  (一)音乐本身的特殊性

  什么是音乐?不少学者为其探讨定义,有人说“它是声音的艺术”,有人说“它是流动的艺术”,不管如何,音乐是以音响为物质手段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音乐同其他艺术相比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本文只讲“不确定性”与“情感性”。

  音乐的不确定性。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其物质材料就是声音,而这种声音由高低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便构成了音乐。音乐的音响材料是非语义和非造型性,具有抽象模糊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原因一,音乐与情感的运动状态成同构关系,都是一种时间运动的形式。原因二,音乐以其强烈的刺激形式与情感构成直接的呼应关系,联想因素以及理解因素不必明显的介入其中,就可以迅疾的波动心弦,所以音乐是最快、最直接调动人们情感的艺术。

  (二)音乐审美过程的特点

  音乐的音响只是一种客观的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去接受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如此,音乐审美是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即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人的审美过程。由于音乐的特性,音乐审美过程也有自身的特点,音乐审美的功能是审美主体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这种审美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必须通过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联想等活动才能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涵,正是由于音乐审美需要人内心活动的积极参与,才使得主体审美体验成个性化趋向。

  三、导致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形成的因素

  (一)年龄差异

  根据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特征,年龄的差异与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积累等有关。其一,不同年龄的学生其审美趣味也不同。审美音乐学研究表明:7-9岁的儿童评判作品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作品于事物是否相像,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音乐审美态度。9-13岁的少年开始进入审美萌芽期,他们不再受到写实标准的束缚,已不满足于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等音乐作品。其二,不同年?g的学生其审美经验也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审美经验丰富程度和审美能力明显高于小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把握、音乐情态结构反应也要敏锐、迅速得多。

  (二)性别差异

  性别的差异既体现在音乐审美方式的差别也表现在兴趣上的不同。在武伦汀的音程实验中,发现男生在音程判断上,客观型、性格型居多,女生则是主观型、和非音乐的联想较常见。这当然与男生的感知觉综合能力与抽象思维较强,女生的形象思维丰富,联想能力强有关。总之,男生在音乐审美中想象力较丰富,视觉联想能力较强,对音乐的意蕴的领悟,把握能力较好。女性则对形态的把握较快,对情态结构的体验丰富细腻,多喜欢柔美、精巧、均衡的作品。

  (三)审美差异

  其一,音乐感知能力差异。音乐的感知觉是音乐审美能力最基本的因素,分为感觉和知觉。即便是同一年龄层次非音乐特长生之间也存在音乐感知能力的差异,因为它与学生注意、记忆、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受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制约。

  其二,音乐想象能力差异。音乐审美是离不开想像的,学生欣赏音乐的审美过程也实际上是一个有意想象的过程,而心理学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由于先天遗传禀赋的不同以及后天培养的差异。学生们的再造想象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只有赋予音乐想象力的听众才是真正的音乐欣赏者。

  四、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引发的教学思考

  (一)把握学生感悟音乐的深度

  教师选择的音乐作品应符合学生的审美能力,乐曲难度过大,学生是没有办法感悟音乐的。在曲目选择上,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音乐认知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又能“听懂”的音乐进行欣赏。

  (二)调整学生音乐的想象空间

  音乐审美离不开想象,音乐想象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所引起而构成新意象的心理活动。教师要把握好给予学生音乐形象的“空间度”,这不仅体现在留给学生足够想象的时间,还体现给予学生想象的范围。如内涵和外延的关系,音乐中规定性与具体而繁多,其想象的范围就小,音乐的定性与概括越简约,其想象范围就愈大。在指导学生聆听想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来选择。

  中小学生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形成的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