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建立并推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次根本性变革,既带来了高职教育理念的变化,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重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主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①那么,如何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走出困境,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出路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机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学生实践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就业环节与企业开展深度教学合作,因此,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为目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契机,也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开展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能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二者的长处,整合双方的资源,进一步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性。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变为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教师,双主体在思想教育工作思路、理念、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二是在企业与院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人文气息、管理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施空间和吸引力;三是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四是教育对象即高职学生自身带来的问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环境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达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赢”。
二、校企合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一)教育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学生角色适应和转换有困难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员工”,既要接受在学校相对集中的教育与管理,又要接受在企业相对分散的教育与管理。尤其在企业往往重生产经营效益,轻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使学生在交替变化的角色中思想意识产生混乱,如果学生更多地追求物质利益,关注社会负面问题,则与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正面教育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给实习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产生不良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的学生来说,入学即就业。学生就业压力小了,就很容易放松懈怠,导致目标缺失、动力不足、行为散漫。有些学生因自身素养达不到企业要求,有些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精神,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企业社会利益的关系”,从而易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学习和职业发展。
(二)教育主体增加了企业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特殊性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要在实习单位进行,学生有一部分时间要在企业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思政教育要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双方来共同或交替完成。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由于在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形式、要求、内容等方面有较多不同,学生在实习初期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盲从、焦虑等问题,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教育环境扩大复杂,企业和学校要无缝链接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既要在学校里完成理论学习任务,又要到企业接受实习、实训和实践学习任务。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环境转换到陌生的企业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技能学习内容、严格的企业管理和考核等,与校园的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环境有一定差别,需要一定适应期,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等。如果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可能学生产生厌倦或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甚至没有成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求企业帮助,实现教育环境无缝链接,课堂、校园和企业都能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职院校“关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社会政治环境、企业文化背景以及传统模式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变化,促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进行必要的变革。 (一)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双重身份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良好时机,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充分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党、学团组织和专业教师育人的重要作用
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学的氛围较为浓厚,各项工作和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职业培养和专业学习展开。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限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仅靠思想政治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不够的。
党总支、团总支、学生会等组织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织,对开展、管理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从教室带到企业,有利于发挥教育理论优势,指导学生学习和实习以及日常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加强学生思政工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高校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即教书又育人。在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和思政课任课教师的责任,各门课程都应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应负有育人职责。专业教师不能只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三)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加强学生实习环节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起到激励人心、约束言行,稳定思想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学生可以在鲜活生动的企业环境中感受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因此,要在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实践环节中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资源,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及精神方面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升学生以自身为主体地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及职业素质。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要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既要包含学生政治素养、品德修养、职业道德,也要包括与学生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例如为人处世等。
(四)构建多元多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仅从一张卷子或论文上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考核分数,学生答题和实际表现可能出现不一致。构建多元多环节的评价体系,可以对学生学习、实习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
评价主体可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评价环节课包括思政课堂、学生活动、专业实践和实习实训多个阶段,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日常为人处事,学习态度,责任意识、实习实训期表现等多方面,主要是关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考核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化。同时,可在专业课程考核中设定思想政治表现考核内容,考察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中的思想动态、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可在实习环节中增加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考核内容,由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予以评定。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