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高校助学政策体系对青年学生导向功能的偏离及诊治

sansa2025

  高校助学政策体系对青年学生导向功能的偏离及诊治

  一、高校助学政策体系对青年学生导向功能出现的偏离

  导向功能是政策的基本功能,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试图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朝着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指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引导青年学生热爱祖国、感恩社会、励志成才,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呈现出一些负面效应。

  (一)“等、靠、要”思想显现

  现行的高校助学政策体系中,主要的资助形式为“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以及“临时困难补助”等无偿资助,只强调权利,而对义务没有要求。我们发现部分学生视之为天上掉落的馅饼,取之心安,受之理得,在调查中,44%的学生选择了教育费用就应该由国家支付,在最愿意接受的资助方式的选择来看,仍然还有27%的学生选择了“国家助学金等无偿资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想要得到“免费午餐”的学生依然存在,认为高等教育是国家的事,这部分学生即使获得了贷款,对于还贷肯定也是消极的态度,眼睛都盯着不用偿还的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此外,一部分青年学生以经济困难为借口,争着抢着当困难学生,还认为勤工助学耽误时间,助学贷款需要偿还,对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的奖助学金和补助非常感兴趣。可见,由于无偿性资助的比例过高,造成青年学生群体中不劳而获的思想日益凸显。

  (二)诚信意识缺失

  随着国家资助力度和金额的逐步加大,覆盖面已经达到20%。政策规定获取数千元的无偿资助资金唯一条件就是“家庭经济的困难”,高校在执行过程中一般也都没有附加任何条件。不菲的经济利益对于已经工作的人群来讲都显得很可观,对于在校的青年学生势必构成了潜在的物质诱惑,受从众心理的驱使,部分非困难学生也必然会提出对利益的需求。那么,“伪贫”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很多非困难学生正是为了无偿获取这份“待遇”,置诚信于不顾,找关系,托朋友去制造一份假的证明,从而挤入等待“免费午餐”的队伍中。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也会为了享受更高级别的“待遇”,博取政策倾斜,在调查中,就有22.3%的学生直言不讳地表示为了得到资助,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时会放大家庭困难程度。另外,获取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偿还问题上,拒不还贷、不知去向等现象的频频发生也反映了部分青年学生的诚信缺失。

  (三)奢侈消费滋生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随着国家对困难学生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资助力度的不断扩大,资助项目不断增多。由最初的省政府奖助学金1000元到1500元再到2000元,过渡到现在的国家奖学金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和国家助学金的人均3000元标准,数额逐渐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困难学生,但同时让部分学生认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大学获得资助如此的容易,对资助资金的利用不尽如人意。有的青年学生在拿到助学金后请客吃饭,购买时尚高档消费品,赶时髦烫头发等等,出现与资助目的相悖的消费行为。

  二、教育性淡漠――高校助学政策育人功能偏离的主要原因

  (一)重经济解困轻精神帮扶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压力是什么”时,40.9%的学生认为是“经济”;11.8%的学生认为是“学习”;5.4%的学生认为是“情感”;13.2%的学生认为是“人际交往”;25.7%的学生认为是“就业”,此外受访者中有36.5%的学生认为身边困难学生的类型为双困生(需要经济和思想心理上的援助),7.8%的学生还选择了多困生(各方面能力较差)。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外,由于他们多来自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地区,文体活动等综合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性格内向,自尊而又敏感,很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单纯从经济上解困无法根本解决学生的困难问题。而现行资助政策偏重于经济资助,对于精神扶持方面是欠缺的,没有把帮贫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无偿发放的“爱心”书包在校园中没有人用,因为青年学生谁都不想被贴上“困难”的标签,不想在校园中迎来其他同学另类的眼光。单一的物质帮扶由于缺乏情感体谅、人格尊重等精神层面的救助内涵往往容易让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使困难学生陷入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难。

  (二)重资金发放轻助后管理

  翻阅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文本,“严格发放程序,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坚决杜绝资助资金被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这样的文字描述屡见不鲜。可见,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高校,在制定相关资助政策和实施细则时,都制定了严格的发放标准和程序。但是政策过分侧重于资金发放的前半段,对资金的后续使用对高校的要求就是禁止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而对受助者的要求往往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实质性的政策规定。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条文中没有对学生提出受助后的明确要求,加上资助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较少,基本上都由兼职的学生辅导员来负责此项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资金的发放上也都采取“一发了事”的做法,只要学生拿到钱,没有意见就相安无事,整个过程简单粗糙。对于这些数额不菲的资助用在何处,如何使用等相关的助后管理则被忽视,缺乏对受助学生的后续跟踪和有效引导,导致一些受助的学生不重视或不珍惜得到的资助,甚至出现个别青年学生奢侈消费,肆意挥霍资助钱物的现象。

  (三)重强势给予轻主观需求   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能否产生实效,达到目标,不是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可以决定的,它与政策的客体有重要的关系。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政策实施的目标群体,其需求是不同的。目前高校对青年学生的资助还是在国家的统一行政安排下进行。国家指定政策然后自上而下地逐层执行,行政管理的色彩依然浓厚。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势给予忽视困难学生主观需求,对谁资助,如何资助都是由政策主体说了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年学生对现行的资助方式在保证受助者“享有尊严”方面的满意度很低,可见这种方式由于被动地接受着他人的帮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创伤,自卑感在增加,也慢慢掩埋了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一些青年学生渐渐习惯了这种强势给予的资助,“自助”意识缺乏,将解决困难寄托于政府和学校的高额资助,不愿意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努力学习,更不愿意为了那微薄的勤工助学薪酬而去劳动。这种出于责任的强势给予显然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与高校助学政策的本意产生背离。

  三、高校助学政策体系对青年学生导向功能的诊治

  目前高校对青年学生资助的出发点是确保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学业。但是单方面的“扶贫”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单方面的“扶贫”也已不能确保青年学生顺利满意地完成学业,他们需要在大学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高校执行助学政策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资助政策的正向育人功能,把政策要求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把物质资助与精神支持相结合,把服务管理与资助育人相结合,把满足青年学生当前需求和支持青年学生长远发展相结合,把育人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一)通过国家奖学金的评定激励学生

  设立国家奖学金目的是为广大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成才导向和成长榜样,促使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努力进取。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奖学金是国家颁授给优秀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学习,全面发展、立志成才。在评定过程中严格国家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把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强、群众基础牢、被学生普遍认为优秀的大学生推荐出来,让“身边榜样”成为在校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懈动力。与此同时,深入挖掘他们勤奋的学习态度、感人的学习经历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此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刻苦学习,锻炼意志品质,勇于创新实践,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二)通过助学贷款以诚信教育学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大学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借助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利用有利契机,向青年学生深入宣传贷款意义,培养诚信理念,践行诚信实践,在校园内有效推进诚信教育,减少贷款违约现象。在办理助学贷款时,首先通过开展专门的宣传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熟悉贷款流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助学政策对他们的关爱,懂得遵守信用,履行协议,身体力行地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长久有序的实施。其次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信用是现代社会中维护正常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个人信用又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个人征信体系。为了让学生认识现代个人征信体系,高校应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通过邀请专家讲授信用知识、观看诚信教育片、发放诚信知识宣传手册等方式,宣传诚信知识。

  (三)通过人文助困以关爱培养学生

  高校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应当以“人文助困”的形式关爱青年学生群体。首先要从生活细节上帮助学生,如在高校“绿色通道”工作上,除了帮助学生办理缓缴费用手续外,可以根据学生入校时的经济状况立即给予帮助,发放数额不等的补助金或生活学习必备物品。在每年学生新年返乡购票期间,向困难学生发放返乡路费补助;对于过年留校的学生,学校也应组织专场年夜饭等活动。遇到重大旱涝灾害,学校应及时调查受灾家庭学生,向他们发放专项补助。其次,从心理上引导学生。青年学生在社会阅历、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容易在思想上困惑迷茫、心理上自卑忧虑、情感上孤独寂寞,影响个人成长。高校应在资助过程中引入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坚定他们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信念,使他们彻底走出家庭经济困难的阴影,微笑面对学习生活。此外,在资助过程中,还应因材施教,帮助困难学生拾遗补缺,提升专项能力,在开设第二专业、外语、计算机培训考证班时,为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费用减免,为他们提高自身竞争力创造条件;在毕业择业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则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并提供针对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

  高校助学政策体系对青年学生导向功能的偏离及诊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提高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职业院校是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职业院校是技能型院校,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本科院校是研究型院校,目标是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 通过分析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在众...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教学活动来说,无论是什么课程都需要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所以,对于体育教学活动亦是如此。体育教学环境也对学校的体育课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重大的。所以...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析学生创新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89-01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个国家之所以充满勃勃生机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与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创新能够推动各种新...

    sansa2025教育师范
  • “90后”大学生特点下高校“四会”辅导员能力素质初探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领导者。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人群,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与“70后”、“80后”等有着迥异的差别,因此依据“90后...

    sansa2025教育师范
  • 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1]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更为注重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横向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评价。本文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为例,探索构建注重学生个体...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指导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还有什么比读更好的教学方法呢?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课上,的确是书声琅琅,但是真正地读起来,读出感悟来,读出个性来,学生愿意读的,却不多见。为此,笔者通过实践,提供以下几种指导法,以供参考。 一、创设...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