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依托传统文化 推进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sansa2025

  依托传统文化 推进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61-02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往往具有时代性和主导性,还具有创新性。社会上流行的新观点、新思潮会最先在校园内被师生认可接受,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时代性。但是高校校园文化不是“无源之水”,它在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也应该有继承性,它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境界,赋予专业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正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活跃思维。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可以增强文化凝聚力,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大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全面人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尤其是理工科类的院校,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更加重要。大学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包括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建筑文化、中国文学等,在浩瀚的文化典籍中,包括大量的天文地理、建筑艺术、戏剧书法文学等,作为学术文化从分类上也包括经、史、子、集等众多的文化。在这些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凝结着几千年中国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1.追求“内圣”,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内圣”的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中国文化重要理念。“仁”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仁”要求践行“五德”,即恭、宽、信、敏、惠五德。“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惠人。“仁”对他人要行忠恕之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每个人要想提高道德修养,是每个人的内在的要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个人道德修养提高方面,更注重“慎独”“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正意、诚心、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达到“外王”目标,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构建理想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正意”“诚心”“修身”,通过加强自我修养,寻求的终极目标是行“王道”达到世界大同天下大治的伟大理想,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中国从来不缺乏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道家等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通过理想人格构建的“和谐”社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社会为己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由“内圣”达“外王”的具体途径。自强不息、德业日新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君子要像天一样生生不息,自强进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自强不息支撑起我们这个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自立、好学、上进,是我们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又一再崛起的一种精神支撑,更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效法天地,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信”(《礼记?大学》),即通过自强不息,每天都与前相比有所变化。

  宽容厚德、开放包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易传》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即要求人们以宽广的胸襟,顺承天道。中国文化几千年没有中断,和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先后经历四次文化融合,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宽厚的心态从外来文化中汲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宽广开放的胸襟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力,对塑造民族性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中庸适度的做事方法。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追求,最终形成了中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处事作风与人格境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被人推崇的方法。中庸之道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适度中正。

  道德实践注重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所以特别注重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学”,不专指知识的研究,“知”的最终目的是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中国的传统理想人格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二程遗书》卷十五)。明朝的哲学家王阳明直接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知是行之成”(《传习录》上)。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之人非常注重的一对范畴,也体现了中国对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行的统一。   二、工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虽然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工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乐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并解决,最终以一切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学校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学时较少;二是课程设置缺少体系。工科院校由于专业特色,在人文课程的开设方面和综合类大学的学校比较起来,课程较少,教学学时不够。工科院校一般没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主要开设选修课程。一般而言,工科院校能够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是大学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两门课程。学校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或功利思想作祟,认为这些课程“无用”,学校也不断删减人文课程所占的比例,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这门课,还有些学校在必修课程无法删减的情况下,不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选修课。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作为选修课,有选修人数限制。这就造成了学生需要量大和学校开设课程不足之间的矛盾。由于教学时间较短,不能系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很多教师在讲授中都是侧重讲其中一个方面,比如侧重讲儒家思想,而缺少对道家和佛教思想的讲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对狭隘,内容不成体系。

  2.师资力量不够,教学水平尚需提高。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数量较少,教学任务较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的老师,一般还有其他教学任务,有中国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比较少,且水平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课的时候,只能抛砖引玉,注重知识传授,讲课方式相对单一。

  3.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传统文化讲座和活动还相对较少,缺少传统文化的文化氛围。虽然大家学习热情很高,但是学校还是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和文娱活动,在学生宿舍、会议厅、走廊等地方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氛围。

  三、依托传统文化推进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议

  1.建立传统文化传承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折射和反映,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第一,在学校各条道路、文化馆、展览馆、学生宿舍、教室以及学校的雕塑、花草等都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渗透在里面,把一些名言警句悬挂在教室、文化馆、展览馆中,对学校的道路进行美化,学校的雕塑、文化墙等凸显学校特色。第二,更多地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讲座,甚至聘请校外专家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讲座。第三,成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自觉践行。第四,发挥学校媒体、网络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培养。要搞好传统文化教学,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以及对教师进行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吸引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在课程设置上,多开一些选修课,甚至可以考虑开一些通识必修课。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系统的教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由浅入深,多层次、系统化地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可以成为高校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成为工科院校能够受益终身的课程,影响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提高。

  依托传统文化 推进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 04 ― 0153 ― 02 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从网络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正逐步成为网络的重要创造者和享用者。网络及其网络文化带来...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分析

    1 复原力和人格特质的定义 大学生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大学生的心理急剧变化。有一定强度的、持续的压力体验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然而,有的大学生并不会产生诸多适应不良状况,...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转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培养、发展和提高的价值,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有着规范地认知,但是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利用小学语文课堂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却存在理念和思想上的问题。当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探求医学院校非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方法

    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数量飙升,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也持续扩大。医学院校为增加竞争力,非医专业招生数量也相应增加。医学院校非医学生数量增多随着而来的就是非医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因其学习环境的特殊性,非医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的影响较大,更多的...

    sansa2025理工科类
  • 论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效果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这种即时通讯程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微信以其简单明了、便捷实用且操作简单的设计特点赢得了社会各类人群的喜爱,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以其低廉的使用费用、没有技术门槛的操...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起到这个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一、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意义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