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帮助高中数学出现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这使得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所提高。高中数学教材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应该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文对高中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相关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使学生树立起自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就是要学生学会自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学生学习的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所以学生应该树立一种自学意识,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任何时候获取一些知识,是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模式。
高中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首先应该在课前,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高中阶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其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可以对内容有所了解,让学生列出预习的提纲,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理解其中的一些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课前就把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课堂中,也可以加深对已经学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和掌握存在问题的知识点,同时这样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的集中,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心理准备,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
二、使学生培养出自学习惯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的一些具体学习状况和学习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成为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学习,突破学生的思想障碍,使学生的学习拥有更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愿意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通过自学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有所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对教材的阅读上,应该从略读、细读、精读三个环节上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集中在课堂上,所以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阅读,也就是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所了解,然后在课堂上安排10到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中进行细读,找出重难点,在课后让学生结合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对教材进行精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二面角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课前对相关的概念性的东西有所理解,可以认识几何图形;在细读的时候则就要求画出图形,并可以将其中的三垂线定理等知识应用在其中,掌握其三要素等知识,在课后则要通过课后练习巩固其中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对涉及到二面角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平面角解决,体现出一种立体几何的解题思想,将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解决,并通过计算和论证得出结果。
三、使学生拥有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模仿,产生一种潜移默化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种严谨的教学态度,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自学形成一种差距,使教师可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知识进行探究,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合作探究,也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然后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习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挖掘,从而使学生拥有一种探究的精神。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知识讲解,突出重难点――巩固知识,反思交流――课后练习,内化提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利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较多的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使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使其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