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

sansa20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各种信息都涌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大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更加开阔。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仅要面临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还需要接受互联网世界的影响。处于这种双重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当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社会环境的快速转换,给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出了巨大挑战。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相比,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往往具有滞后性。一般而言,一种教育方法的更新往往是在原有工作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时才会引起变革的注意。从我国当前心理教育工作方式与方法看,大多数高校还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状态,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模式单一。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与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大学生多元化的心理发展状况极不适应。从当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互联网中大量的不良信息严重损伤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形中影响了心理教育的效果,增大了心理教育的难度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不佳,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从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看,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负面信息对学生健康心理的腐蚀与错误引导作用。“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不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宣传论调,……,网络上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冲突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不良信息会使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倾斜,从很大程度上削弱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激励效果。”[1]试想,一个长期处于虚拟世界中、整天浸泡在由各种不良网络信息构成的环境下,这样的大学生对于学习对于人生会有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么?当前,高校大学心理健康疾病呈现出多发态势,常见一些大学生选择极端方式来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其中,互联网对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导致这些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

  2、传统的心理教育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需要更新心理教育的思想观念,提高心理教育的水平

  原来的心理学教育方法,一般为教师所独有,学生们对其充满热情和期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们可以非常便捷的掌握到各种现代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由于他们在思想观念中已经对这些方法有了一个前设性的了解,对教师在课题上所讲授的各种心理学方面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大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 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 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在互联网时代,[2]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日益多元化,开展自主学习的途径相对于以往而言,更加便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深感疲倦,这时候教师如果不能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变化的情况制定新的教学思路,必然会导致教学问题的产生。因而,教师需要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及时更新心理教育的方法思想,以切实提高心理教育效果。

  二、推进高校心理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在影响高校心理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中,高校心理学教学体系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影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依据心理学家陈家麟的观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挖掘心理潜能,完成自我实现。”[3]而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疑是实现以上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开展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意义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新课程体系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做出综合性的调整。在新课程体系建设中,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对原有课程教学体系进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新课程体系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关系、心理教学实验和心理案例关系等各层面的内容。并且,在新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汲取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主张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中突出对学生个体性的强调。这样的教学体系,在指导思想方面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特征。

  第三,新课程教学体系明确了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对传统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缺点很多,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心理健康知识,以及预防、调节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技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以消极取向为主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新课程教学体系,在对传统心理学教育体系的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

  三、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新教学体系建设步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要加快心理教育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需要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入手,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探索构建当代心理教育体系的新模式。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改意识

  在高校心理学工作中,高校教师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心理教育工作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教育的内容也更加复杂。要胜任新时期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教师们需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在充分认识到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基础上,提高服务的责任意识,提高教育与教学能力。

  2、更新工作方式与方法,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第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心理教学内容体系新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涵盖环境适应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心理学教育原则。

  第二,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设立不同的教育与教学体系,并且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应以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会性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 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制定各年级的教育要求 和内容,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4]只有这样,才能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贯彻到心理教育的各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它极大地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各大高校成立心理健康中心,积极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针对新生展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心理普查、新生入学适应性团体辅导等。可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繁重的,...

    sansa2025经济管理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艺术与风格研究

    教学艺术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话题,也是一个人尽皆知而又知之不深的命题。近年来,教学艺术得到了教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教学理论的研究热点。与之关联的教学风格问题,也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成为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匹黑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YANG Yuxia (Xi'an University of...

    sansa2025经济管理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1 工作目标与思路 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设施,以“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为主要载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大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