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理解力现状调查

sansa2025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理解力现状调查

  1 概述

  在社会发展空前繁荣的今天,国际化是任何领域、任何国家与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除了肩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先进教育与管理理念,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神圣使命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人才。

  2 理论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和适当运用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1],是跨文化交际的总验收。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个相互依存的层面:认知层面,即跨文化理解力(intercultural awareness),情感层面,即跨文化敏觉力(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以及行为层面,即跨文化效力(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跨文化理解力(ICA),代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强调经由对自己与互动对方文化的理解,改变对环境的个人观的过程[2]。跨文化理解力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文化动态性的机会,并借此降低了跨文化沟通所产生的情境模糊和不确定性[3]。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方式对研究对象的跨文化理解力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问卷采用陈国明编制、融合了Kluckhohn & Strodbeck以及Condon & Yousef模式的《跨文化理解力量表》(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strument)[4]。该量表是五级linkert量表,共20题,总分为100,是目前较新且可靠的跨文化理解力测量工具。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以下称为“受试方”)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校非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作为参照对象(以下称为“参照方”),通过网络及微信等形式发放并收集问卷,受试方共回收完整有效问卷73份,参照方共回收完整有效问卷70份。

  3.3 分析手段

  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普遍采用的SPSS 19.0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及参照系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4 调查结果

  4.1 基础数据分析

  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总体情况(表1)来看,受试方的跨文化理解力平均得分为53.7534,比参照方得分(51.4286)高出了2.3248。如表2所示,受试方中值为54而参照方为53,同样高于参照方。但从众数上来看,受试方为50而参照方为53,明显低于参照方。

  从调查数据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来看,如表1所示,受试方得分极小值为41.00,极大值为63.00,标准差为4.87562,高低分差距相对较小;而参照方得分极小值为20.00,极大值为80.00,标准差为10.07446,高低分间差距明显更大。

  表1  描述统计量1

  ■

  从调查数据的分布来看,如表2 所示,受试方的偏度为-0.210,峰度为-0.551,而参照方为偏度为-0.911,峰度为2.529。由此可见,受试方的跨文化理解力得分结果更接近于正态分布,曲线顶部相对于标准正态分布的峰态更平缓。而参照方相对与正态分布差距更大,曲线顶部相比标准正态分布偏高。这一点从受试与参照双方的频率直方图(图1,图2)上也明显反映出来。

  表2  描述统计量2

  ■

  从图1,图2的频率直方图还可以发现,两组数据在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都存在部分分数段空缺,即被调查对象中没有获得该分数者,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总人数有限相关,有待进一步验证。

  4.2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理解力总体状况

  4.2.1 从总体情况来看,参与调查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高于非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但以百分制考量,绝对得分仍然较低,反映出在其在跨文化环境中对文化的动态性认知不够,对沟通中产生的情境模糊和不确定性的理解仍远远不足。

  4.2.2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理解力水平整体比较趋于集中,个体之间水平差异不大,而非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则显得更加参差不齐,个体之间水平差异明显,呈现出更加原始的水平状态。这表明通过合作办学相关课程的培养,学生整体水平有一定提升,但总体效果还未达到理想状态。

  5 结语

  调查结果表明,中外合作办学中所涉及的国际化课程对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使他们整体的理解力水平高于其他学生。但从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人才角度来看,总体效果还很不理想,无论是中外合作还是非中外合作的学生,其跨文化理解力仍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工作也有待从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过渡到对对立性文化特征的理解,最终实现从对方角度的理解。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理解力现状调查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将教学的方向着眼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将语文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品质之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素质修养。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质,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加强就业心理干预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率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very troublesome problem for every college student...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而他们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很快,是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矛盾、心理冲突非常集中和复杂的时期。因而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培智学生问题行为调查分析及教育思考

    一、问卷调查 培智学生通常伴有多种情绪、行为障碍,其高发的问题行为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干扰,也往往影响了周围同伴的正常学习和人身安全,让一线的特教教师深感头痛和无奈。为全面了解本校培智学生问题行为的特点和表现,本校以韦小满教授修...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开展吃苦教学 提升医学生素养

    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医卫人才的重任,医学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既要立足于培养具备过硬医技专业素质的医学人才,要注重夯实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医学专业课教学和临床一线实习是为了提高医学生从医专业技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医德医风等相关实...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历史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培养的创新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08-01 中学历史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社会知识,更要注重结合历史学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学会思考"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将要到哪...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