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配合现象的分析研究

sansa2025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配合现象的分析研究

  课堂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当今的教学局面是,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没有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欲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是我们当前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配合的现象进行几点阐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配合原因的简要分析

  1.教师方面

  学生之所以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予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枯燥无味,没有引人入胜的情境,没有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和精彩有趣,对于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自然也就毫无兴趣,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学生自然也就没有配合的欲望。

  另外,部分教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观,把教学目标设置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因此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注入式的讲解方式特征明显,教学节奏快,学生的思想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学生由于思想缓慢也就没有了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配合的能力。

  2.学生方面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学生在举手时犹豫不决,这类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而且自尊心极强,一旦回答错误,就会觉得丢人、自卑,所以十分在乎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举手,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缄口不言,因此也就有了学生对我们的教学行为不予以配合的现象。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配合的原因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在此笔者不再一一阐述,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改进,从而使学生不予配合的现象逐渐得到改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不配合现象的措施

  1.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传统一言堂、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有趣,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致,这样一来,对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也会给予最积极的配合。

  比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自古以来,描写春的诗文有很多,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描写的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吧。”接着,我给学生播放了课文朗读录音,同时投影屏幕显示各种春天蓬勃生机的迷人景色,并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1)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分别是怎样的?(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福春景图?(4)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这样,我通过运用生动精彩的语言进行新课导入,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并播放录音,创设一种直观式的教学情境,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我所提出的问题,之后积极发言,阐述自己所得出的答案,为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教授做了铺垫。

  2.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原则,调动学生的配合热情

  实施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如此,学生就不会再由于自卑、胆怯心理而在与教师进行互动时犹豫不决,而是积极地配合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调动学生配合的热情。

  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我们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我们不要简单地说“正确”“对”“坐下”就算是对学生的回答和配合行为进行了评价,而应使用各种肯定性和赞美性的语句,这样,对学生进行激励性教学评价,学生由于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感,自卑感会逐渐消除,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日后我们进行各种需要学生配合的教学行为时,学生都会焕发出极高的热情。

  总之,不配合、配合不理想的课堂,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去积极探索和研究有效的解决策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与教师进行积极配合的互动过程,广大教师也能由此产生较强的教学热情和创造性,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配合现象的分析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要素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急速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从事计算机教学这么多年,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开始学生都...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文字不能转化作感受,不能由抽象的文字转化作想像的内在感受。这是由学生的感受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自然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力就不能唤起内心世界的冲动。所以对美的内在感受里是需要培养的,要是他变得敏锐起来,对于语文教学应充分利...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以语文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完善学生的心性和品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