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

sansa2025

  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42-01

  一、缘起――“人文危机”的论战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杨振宁博士在北京大学演讲时郑重强调:20世纪比两次世界大战更具震撼力的是中华民族之真正的崛起,而使华夏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则有赖于炎黄子孙不屈不挠的韧性。这种韧性正是中华文明传统性人文精神的核心与体现。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就人性论、人道主义、价值论等问题进行了春秋时代二千五百年后新一轮的百家争鸣,并渐渐地由解构走向重建,人文倾向越发明朗化。

  在西方世界中,以基督教为代表的神本文化体系中,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重心,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人本文化的自我体现。人文精神,就是显现人类文化中的人类精神内涵,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其实,在早于欧洲文艺复兴五百多年前的晚唐时期,我们的先哲就已经发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自身的贡献远比神的贡献大的多得多,况且神乎其“神”的传说正是人类理想的虚拟。遗憾的是,中国人文传统为礼教文化所束缚,若使之有所突破,非社会变革下的冲击是难以“和平演变”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倾向”呢?当代学者中不乏将其与哲学、社会科学相提并论,也有将其称为“人文科学”,还有学者将“人文科学”语序稍加变动而为“人文学科”……莫衷一是,令人越发感觉互不搭调。原来这确是一桩无头官司,迄今断无定论。就其广义而言,人文一词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就其特性而言,是只能够培养和启发而不能够像知识一样传授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人文倾向”最恰当的注解应该是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中的“人”是群体本位的虚点,只有社会角色意识而无个体性的独立,整体文化导向是以牺牲个人、个性、创造性为代价维护社会的和谐,无形中使人在潜意识中铸就了“反社会”的倾向,即消极盲从又一盘散沙,缺乏合作精神。一方面偏重人文文化,另一方面却贬低科学文化,致使传统的人文精神发育不良。一元化的价值取向限定了成熟性的发展,而对现代西方的人文挑战,不战自馁。

  现代西方人文精神,包含着由“自然逻辑”―“神性逻辑”― “人性逻辑”的过程。伴随着工商文明,使社会逐步走向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各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化等。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突出个人本位意识,充分尊重个人创造力,使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全员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因而人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不是你得不到,而是你没做到”。

  二、途径――艺术教育方式改革的几种原则性建议

  (一)学生生源方面

  就生源问题而言,姑且抛开西方“宽进严出”的教育方式,因为我们的办学条件目前还承受不住这种方式的压力,还须在一段时期内实行择优录取。尽管近年扩招有“扩糟”之嫌,但是总不能“有教无类”。

  (二)课程设置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于必修课之外,多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学分累计成就学业,让学生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况且有的学生在读期间对某一门学科,即便你给他10次补考机会也不一定能真正及格,因为在他的头脑中没有形成那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具有操作性的能力。怎么办?靠加倍的选修相关学科替代并取得足够的学分即告功成。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什么非要一条道跑到黑,一棍子打死一条硬汉呢?

  (三)评价方式方面

  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实行弹性注册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他们自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也就自然会端正了。当然,弹性注册仍需有固定的年限,不能搞马拉松,否则谁也吃不消。

  (四)教育培养方面

  还应该试行毕业生回修与毕业生就业跟踪。回修,即低偿(成本)性有选择地回读进修;就业跟踪,以诚信的终极关怀即人文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避免做盲目的无用功。

  艺术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滋润心灵的功能,但不是靠讲座即可一蹴而就的集体活动。总之,先要完成一个从学校要学生学什么到学生在学校要学什么的原则性转变,使学生享有最大限度的学习主动权,这样才符合人文教育的精神。当然,改革会有阵痛,即使是不怕疼痛,还要经过专家的可行性论证,摸石头过河自然会有落水的风险。

  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学生成才

    初中是学生青春萌动的时期,受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会出现消极怠学、散漫叛逆的情况。而初中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班主任必须积极采取心理引导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将精力集中在课堂学习方面。为了实现...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思政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成才的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30-02 一、前言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高素质与高水平的优秀建造者,其既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教育,同时也是培养...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写作教学中的习作评阅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31 Abstract The Chinese writing course for minority college s...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学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成...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我国医学生口语学习动机现状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医学院2015年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新型学习方式对高校传统英语教育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5QN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 言 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1 赛事介绍 1.1 赛事目标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又称为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后面简称竞赛),是中国数学会面向本科生举办的一项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旨在发现和选拔数学创新人才,促进高等学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增加大学生...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