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sansa2025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追求高分数,为考试而努力学,则注重人的能力培养,是发展人的教育。随着考试形式的改革,安徽考区的考生也必须面对新的改革,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和目的,各科协调一致、并相互促进、协助,会更好的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我是在乡镇上教书,教学对象是农村学生,这里经济基础落后,思想观念守旧,在这样一个汉语言相对落后的地区,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对于学好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里的“读”,细分可以分为粗读、细读和精读。“粗读”就是把阅读的材料浏览一遍,知其大意。在授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或课文片段,并抛出切合阅读材料的问题,让他们有目的地浏览课本,能够更快地掌握课文要点;另外,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所以与此同时还可以教学生在第一步的阅读过程中就学会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去把握线索。例如在上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首先要求简单归纳出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其结果,然后找人说说南昌起义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又怎样?粗读后,教师应及时检验学生阅读历史课本的效果,一般说来简单的都能在书上找到勾画出来,而对于学生想象不到理解不了的要进行适当引导启发,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是课文重难点的,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精讲点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透过课文的表象深入接触问题的实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读懂阅读材料,务求在新旧知识间建立一定联系,实现同化,使学生明白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它的横纵联系: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欺辱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外国侵犯,民族矛盾尖锐。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勇敢地展开了各种救亡图存的运动。统治阶级大地主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借用“西方民主”来改变中国当时现状,开展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历尽艰辛终于推翻二千多年的帝制,建立共和政府;共产实行彻底的革命纲领,最终解放全中国。通过这样纵向的联系和比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有助于他们看清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厚积薄发。而精读就是领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方法、分清主次、掌握重点与关键进而概括出所阅读内容,这是细读的深入,从而达到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的要求。

  2.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历史教学中的最困难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常说的是“记不住,总是忘”,而历史知识的学习又特别需要牢固的记忆,记不住是历史学科的最大敌人,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记忆是有很多方法的。我们在授课时,恰到好处的增加一些学生兴趣的内容,补充一些教材内容有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具体透彻的理解教材从而加深记,如:讲唐蕃联姻内容时可以加入嘎瓦东攒求婚遇到难题的故事,来提高兴趣加深记忆。还可以利用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来帮助记忆。如:在讲“肥水之战”时可插入“草木皆兵”的故事,这些故事用时不多,但不仅有助于揭示历史事件实质,且内容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助于记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哲理和寓意。学生很有兴趣,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历史知识繁杂而混乱,学生非常的难记,而把杂乱无章的知识归纳整理一番,清理线索,则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再次,就是利用比较记忆法。历史学科内容复杂,古今中外,包括太多的时间、地名、人名、事件和术语,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培养记忆能力,除了上述两种方法来加强记忆外,比较法对培养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讲变法时,如戊戌变法的讲述可以与日本明治维新相结合进行比较来学习,从历史背景、经济根源、阶级力量、文化价值趋向,国际环境等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只有深层次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同历史事件的比较,找出了历史事件的差异,不断加深了记忆,巩固了历史知识,近而扩展了知识面,对古今中外的变法都有一定的了解,更加认识了历史发展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规律性。总之,在教学中知识的巩固依靠良好的记忆,无论基础是什么样的学生,记忆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实际中必须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培养学生的笔记能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得学习历史的方法,在课本上要么通篇不做任何标记,即使是教师多次强调的重点,要么几乎全部涂画出来,只要是教师提及的内容,有点不分主次。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不足取,它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或复习时都抓不了重点,结果徒工而返。所以,让学生学会记笔记、标识是相当重要的。在历史课堂上,学生首先应足够重视老师的板书笔记,要认真抄写下来。因为这是课文的大致框架,它不仅能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也很容易地唤起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然后学生应将书上重要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地写上批注,做好标识:如以眉批的形式发表评论,以旁注的形式解字句、内容甚至心得。读历史课外书时这种方法也适用。这样做既能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又能锻炼多种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懂得多不会表达出来不能不算一种缺陷。所以锻炼学生的口述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一节好的历史课从导课开始,教师就需巧妙设计问题,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参与,根据自己所学和经验所得,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讲到《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你们都注意到国旗的图案了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它们又分别代表什么?有什么样的深刻寓义呢?”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添了趣味性,学生都乐于参与,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除了以上能力的培养外,还有很多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本文重点阐述的三个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以上三个能力的培养有了大的成效方能考虑到其他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各种能力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完成需要依靠各科教师整体努力、共同培养、互相协助。 [科]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