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

sansa2025

  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59-2

  一、基本概念

  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歧视,是指没有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者给予优惠等任何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侵害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行为。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状

  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对11所高校就其毕业生就业歧视现状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4.05%的被访者遭遇过各类歧视。本作者采取走访式对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来自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覆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等6个学科门类的700名2014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者基本情况如表2-1: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名气、学历与经验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就业类型歧视、政治面貌歧视等。其中,学历与经验和学校名气歧视排名第一,受访者中有90%都遭遇了这种歧视;性别歧视排名第二位;就业类型歧视排三位。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受的歧视情况不容忽视。

  三、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原因

  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政府、企业、高校和个人以及工作岗位本身的限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法律缺失。一些政府部门与其他行政机构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监管流于形式,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现有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问题覆盖面不广,可操作性不强。

  (二)企业青睐名牌大学及学历。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和偏见虽有所改观,但仍然不乏一些社会舆论对"民办高校存有消极和抵制情绪,认同感和成就感缺失,在心理上不能将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很多知名企业在招聘时只看毕业于“985”、“211”一本大学生,对待普通院校的一本和二本也有差别,对于民办的三本院校学生更是不能一视同仁。

  (三)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较差,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师队伍和生源质量某种程度上都决定了教学质量。各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硬件不足,教师成分多样化,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够,学生整体素质低于公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特色不够,并有过分功利化的倾向。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没有经验,就业时自然而然会受到歧视。

  (四)自身原因。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低,一些学生选择了民办高校,由于自卑感,在就业的时候表现得很不自信,这些增加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风险。

  (五)工作岗位性质限制。如:工程施工工作,野外勘查工作,更适合于男性,企业在招聘时也就仅限于男性。

  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根本在于学历和学校品牌,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一)注重学校品牌、校风、学风、内涵文化建设。明确办学目标,开设特色实用性专业,树立良好校风、学风,提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就业铺好路。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成立校内研究机构、引进实际工程项目、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搭建平台等多种举措,将研究机构引入学校,将工程项目引入课堂,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推行教育创新,以“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努力探索创新与就业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为学生走向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

  (三)强化毕业生就业观与择业观。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性、客观面对和处理就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减少学生就业择业方面的盲目 ,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四)健全毕业生就业平台推广体系。借鉴营销的理论和观念,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以产品销售策略来推广,通过渠道策略拓展毕业生自我推荐的多样化手段;通过营销策略向用人单位展示和宣传毕业生的亮点和优势,激发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欲望;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的就业手段健全科学广阔的大学生就业平台推广体系,拓展就业空间,降低就业歧视发生几率。

  (五)增加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为民办高校发展和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制定实实在在的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消除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完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这双无形的手,将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和不认同尽量降到最低,正确的舆论引导,逐步改善公众对民办院校的看法,真正打破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的陈旧观念,让民办高校大学生能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参与就业公平竞争。

  (六)学生个人也需要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学好专业知识,注重面试技巧,敢于展现自己的优势吸引招聘者目光。

  五、结语

  就业是衡量民办学校办学好坏的重要指标,民办高校必须通过大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状,才能够保生存促发展。

  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探讨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

    sansa2025理工科类
  • 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我国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任何院校不能仅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要加...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职教学推行学生助教制的实践探索

    一、高职教学的特点 1.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及特点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从质量上说,第一类生源一般是...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对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但教育法律制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教育法律秩序的完善。近年来在管理实践中,由于被管理者个体法律意识增强而引发的高校管理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高校因行使自主管理权...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浅谈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教育

    一、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定义 “留守学生”,普遍情况下大家认为是指因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独自留在农村生活与自己的隔辈亲人一起生活的学生,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戚和朋友。而我认为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指未满18周岁,不具备...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幼师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进行社会科学与理论知识的教育活动,思政教育是我国校园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的思想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所以在幼师学生教育中具有非常显著的...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