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小学体育应注重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

sansa2025

  小学体育应注重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

  1、前言

  素质教育新形势下,体育课堂教学不应单纯片面的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巧,令其在体育测试中获取高分。更为重要的是,应利用体育课程教学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令体育锻炼能够变成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核心基础方式,满足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综合需求。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更应就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小学生,开展锻炼习惯的培养,令他们形成终身锻炼发展的观念。

  2、创设丰富教学情境,锻炼兴趣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阶段中,教师更为重视借助学生身体锻炼令其学会基本的技巧、掌握一定能力。而对于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活动习惯则没能全面考量。一些教师甚至还将课堂作为体育锻炼活动的场地,并没有全面重视学生从事锻炼兴趣及活动习惯的培养。实则,锻炼兴趣是激励驱动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核心环节,活动习惯是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保障。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效率,推进学生健康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便应由培养习惯、激励兴趣入手。小学体育教师应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而引导激励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学习兴趣,令其在自主参与中获取满足感与喜悦感。同时,教师应令学生明确,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锻炼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始终是革命本钱,只有健康身心,才能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在体育锻炼之中,令身体素质变得更加优越,学习劲头十足,获取全面持续发展。

  3、培养锻炼学习习惯,优化教学计划

  养成锻炼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该过程中,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锻炼计划,对习惯的养成产生根本影响。锻炼习惯具体涵盖合理的锻炼手段、科学的锻炼方式以及良好的活动习惯。实践教学中,引导教育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方式与习惯便成为重中之重。教师应令学生明确,并非各类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均有利,倘若无法掌握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便不能令锻炼起到正面积极的效用价值。相反会令学生的身体受到不良损坏。为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的传授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以及学习技巧,令学生在体育锻炼之中科学的应用技能推进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忽略学生针对自身身体结构的熟悉了解以及对系统器官具体功能的认识。只有清楚身体功能,方能确保应用正确合理的锻炼方式从事体育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直接组织进行理论课程教学,还可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有针对性的穿插一些知识。另外,教师应引领学生明确生理负荷最适宜的锻炼方案以及最合理有效的锻炼流程,便于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可在充分做好活动准备的前提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另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依据小学生存在的不同身体差异以及具体的性别比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作出合理的规划安排,确保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点从事体育锻炼。

  教师应注重令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可通过相对严格且不断重复的实践方式令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技巧。教师可依据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不同学生特征开展强化性训练。依照从简至难、不断推进方式,由单项直至多项,令学生在学习掌握学习技巧的基础上,坚持不懈的从事持久锻炼。

  4、合理引导,提升学生自律性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行为不能由教师取代。为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便应将教师作为主导者,培养学生提升自律意识,进而自主积极的从事体育锻炼。

  实践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主导性。所谓主导,需要涵盖教师积极的主导示范以及科学的引导教学。这里的主导示范,也就是小学体育教师应努力变成学生模仿的楷模与学习的榜样。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其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能力,教师日常的锻炼习惯、教学方式,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活动习惯形成作用影响。为此,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的光说不练,应积极主动的深入到学生之中从事丰富的锻炼教学活动,为学生发挥良好的示范榜样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命令体育委员或小组长引领学生进行准备活动,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而是在一旁观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持久下去,会令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尊敬情绪,无法对教师的指令言听计从。实则,倘若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之中,便能够发挥良好的引领与榜样作用,在较多时候则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影响,其作用要比反复强调、不断灌输来的更有效。再者,小学体育教师应为学生做好技术引导。例如,对于弹跳力锻炼项目,怎样才能达到最优效果,篮球活动过程中,投球应采用的手腕姿势以及眼睛应位于怎样的观察方向等。该类均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示范,给予学生锻炼学习必要的纠正与引导,令其掌握正确锻炼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最为需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律实现。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入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由被动滞后的学习锻炼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令教师的有关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学生自我的现实需要。该目标的实现可利用明星效应完成。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观看NBA比赛、奥运会竞技项目赛事等,令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体育运动的激情与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自主锻炼与学习需求。再者,教师可辅助引导学生设计制定出一套契合学生身体特征、个体需求的锻炼学习方案。例如,明确合理的锻炼活动时间、具体的体育活动内容、从事的方式方法以及总体的运动量等。应令学生依据自身养成的锻炼习惯始终坚持体育锻炼。

  教师还可通过小组教学模式组建锻炼活动监督组织,令小组体育锻炼真正的由他律发展变成有效的自律。可以说,习惯养成素质,尤其是体育锻炼活动。强化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习惯的培养,不仅可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总之,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学习习惯,小学体育教师只有提升认识、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形成自律意识、实施科学的教学引导,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丰富课堂教学,制定科学的培养锻炼计划,方能真正令小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从事体育活动,养成良好习惯,形成综合学习素养,并获取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小学体育应注重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