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老题新作”

sansa2025

  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老题新作”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与人交流,要引导学生写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鼓励其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是,纵观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清规戒律”颇多:教学过程僵化,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作文方式僵化,重教轻学;作文评改僵化,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拘泥于形式,强化学生个性的培养,以便于学生能写出更多新颖的文章,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老题新作,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新观点。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引导学生冲破固有思维模式,不人云亦云,敢于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如人们贬斥“画蛇添足”,我们可以歌颂“添足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别人用“对牛弹琴”讽刺听众的愚蠢,我们可反过来批评弹琴者的盲目,不看对象;人们赞扬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可以用其比喻那些害怕竞争而又不甘被遗忘的人。有了独到的观点,文章自然会让人眼前一亮。总之,若能对即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否定并言之有理,自然会给人以豁然开悟之感。

  (二)新材料。由于小学生的阅历有限,知识基础较薄,思维面会偏狭窄,难以产生较多的新观点。教师可以从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种立意。如写作《“滥竽充数”读后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1)南郭先生混迹于乐师队伍中多年而未被发现,根源于“大锅饭制度”,说明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改革;(2)南郭先生充数多年,而没有一个乐师举报,可能是南郭先生为人好,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必要;也可能是与乐师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关。材料的出新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积累的素材多了,用的时候可以相互交叉比对,锻炼思维的多向性,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三)新体裁。对很多小学生来说,短时间内做到以上两点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从文体着手――对老题进行新包装。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部分直觉思维见长,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尤其是一些经常出现的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以“环保”为话题,有的学生以处方体的形式,写了篇《地球就诊记》;有的学生用短篇小说的形式,以一只森林里生活的小鹿的视角出发,通篇描写了自己看到的一切和难过的心情。这两篇文章都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仔细一看可以发现,内容还是原来的内容,揭示了“包装“新颖的重要性。

  二、开放求异,活化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一)联想训练。联想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对打破思维定势、开阔思路也有极大的帮助。很多学生的作文语言干瘪、内容雷同、千人一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联想能力相对薄弱。通过如实物联想、声音联想、词语联想、人物联想等相关训练,有利于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活化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二)想象训练。想象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是获取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生动的表达思想,形象的抒发感情,进而创造出丰满的作文思想,产生好的作品。因此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想象训练,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经常采用“重组性编写或续述描写”等训练,效果不错。

  (三)发散训练。作为教师,不可迷信教参,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当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只要言之有理,我们都应大加赞扬。平时授课过程中,也应尽量通过不同方式,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法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作文教学时,通过多角度训练,常常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推陈出新,挖掘学生的再创作思维能力

  (一)摘抄。这是素材积累的重要过程,任何创作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而优秀范文可以为学生习作创作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或名人名言摘抄下来,并可以将此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学习任务,定期复习摘抄笔记,做到对摘抄内容熟悉甚至熟记,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基础。

  (二)仿写。有了足够的素材积累,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优秀文章进行仿写或改写、续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熟悉写作的格式技巧,而且可以锻炼其将他人文章中的优秀部分通过加工运用到自己文章中的能力,为自己的作文增光增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熟练掌握运用写作技能,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三)修改。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步骤,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朗读修改,丢字落字、不顺畅的地方可以在这一阶段进行完善,然后同学间相互修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只能凭文字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一阶段可以给同学提供相互帮助、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机会,进行“学术交流”。最后,让学生找一下课外的类似美文,对比一下自己和别人的区别,看有无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样一来,教师的工作减轻,学生也得到了进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作文本身就是人格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统一体,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创造力在于打破传统作文模式,不拘泥于条文框架,将深刻而新颖的观念渗透于巧妙的题材中,而作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核心正是提高这种创造力。

  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老题新作”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