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抗战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sansa2025

  抗战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习近平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抗战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甚至是超越,但它又离不开抗战精神,可以说,抗战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素材和载体,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思想基础。因此,弘扬抗战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抗战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一,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为国捐躯的英雄不计其数,在他们身上彰显的浓浓的爱国情怀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必不能忘。第二,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正是国难当头时刻,工商业者埋头苦干,发展国力,曲线救国。荣氏家族的发展兴衰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一个缩影,成为支撑起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脊梁,赢得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尊严,成就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光辉的篇章。第三,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全国工农商学兵、各族人民、各民主派和无党派人士不分阶级、信仰,纷纷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实现了全民族轰轰烈烈的抗日战斗。第四,义大于利的诚信精神。“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抗战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有着巨大的矛盾,但是西安事件的和平解决对于中国人民是一件幸事:反映出民族利益的重要和国共两党彼此的信任。相反,背信弃义导致了失败,国名党失信于合作与人民,全国愤慨,成为国民党走向失败的重要一步。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全球化的影响和国家的快速发展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被异化了。一些实体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弘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传播边缘化;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出现断层现象,追求传统文化的动力不足,而对西方渗透进来的自由、个性文化思想趋之若鹜。欧美等发达国家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渗透到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大冲击,最终出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给人以信念、智慧和力量,具有永恒的教育意义。”抗战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素材载体,必定要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中,结合时代要求,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的建立。

  三、建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1.建立教育理论体系

  借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经验,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教育理论体系目标、各领域具体教育理论内容、各领域教育理论串联制度。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是形成中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核心值观,使大学生成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各领域教育理论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每一项的教育都要融入抗战精神,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动力作用。家庭教育作为基础,贯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始终。把明确的优秀传统文化灌输于各项生活实践中,加大对父母、尤其对母亲的优秀文化教育。社会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宏观的教育基地,补充社会职业与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内容,结合大师文化教育课堂,形成优秀知识从传入到消化吸收再输出的过程。再通过学校教育形成对传统优秀文化认同,形成校园文化新气象,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2.建立教育实践体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借鉴抗战精神的实践发展经验,建立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社会生活实践、家庭内部交流实践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体系。形成科学化的实践体系是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走向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必然过程。实践体系目标的要求是要结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以日常相关的活动为基础,整合区域内具体的各项实践活动,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各项实践活动正确的标准,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形成规章制度约束,引导当代青年趋利避害,趋于良性发展。

  3.打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和人民中涌现出了很多抗战英雄和振奋人心的故事,把这些英雄和故事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中,用体现抗战精神的丰富素材和载体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更好地提升其宣传、教育和传播的效果。同时,建立传统方式和网络方式两种渠道的载体传播工具,形成线上线下无缝传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痕迹,让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根可寻、有深度、有魅力。

  抗战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59-2 一、基本概念 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探讨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

    sansa2025理工科类
  • 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我国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任何院校不能仅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要加...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职教学推行学生助教制的实践探索

    一、高职教学的特点 1.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及特点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从质量上说,第一类生源一般是...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对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但教育法律制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教育法律秩序的完善。近年来在管理实践中,由于被管理者个体法律意识增强而引发的高校管理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高校因行使自主管理权...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浅谈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教育

    一、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定义 “留守学生”,普遍情况下大家认为是指因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独自留在农村生活与自己的隔辈亲人一起生活的学生,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戚和朋友。而我认为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指未满18周岁,不具备...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