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解析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生活化途径

sansa2025

  解析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生活化途径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无数古典诗词作品列于世界文化之林,独特的诗词风格、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让读者念念不忘。古诗词更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较大比重,如果想要构建高效率的古诗词教学体系,有必要将诗词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一、介绍诗词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融入意境

  初中语文诗词作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遭遇和实际生活情况创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全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对学生介绍诗词写作背景,促使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情感感受体验文本,最终获得感悟。这一环节在诗词教学中是不能忽略的,只有当学生了解了作者背景才能从他的角度理解诗词,也才会读懂诗词,以诗人之乐为乐,以诗人之悲为悲。例如,某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石壕吏》时,就先给学生介绍说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间,唐军被敌人打败,为充实兵力则四处抓青年男子,导致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安史之乱后杜甫被俘,返回华洲过程中亲眼看到官吏将青年男子暴力抓走从军,在愤怒情况下创作了《三吏》和《三别》,杜甫在这个时代下看到罪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痛苦,所以其诗歌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情绪。此外诗词意境和风格都与诗人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多数诗人在成长中创作,在经历中创作,向世人传递内心的真实情感。例如,某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武陵春》一课时,就给学生讲解作者李清照在北宋败亡后经历了文物丢失、家亡、国破、夫死等不幸遭遇,内心郁闷不堪。之后前往金华,有人邀请她游览著名风景双溪,因无心出游就写下了《武陵春》,当学生了解李清照的写作背景后就能体会到作者幽怨、忧愁、孤独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加深学生诗词理解

  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瑰宝,以爱国爱民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浩然长存的民族气魄以及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融入了中华血脉中,已成为发展、凝聚、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每篇古诗词的载体都是语言文字,涵盖不同的生活信息。学习诗词的目的在于从客观角度理解语言文字,将语文诗词教学生活化,即在相应生活背景下创设相应情境,从而实现高效诗词教学。诗词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较远,无疑会增加学习难度。所以在初中语文?词教学中教师可再现诗词中相关的生活画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走入诗人生活中与其产生情感思想共鸣。某初中教师在讲解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课时,就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幽静的田园图片,使学生在轻松的生活氛围和恬淡的山水风光中入景移情,进而产生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由此一来就能较快地理解陶渊明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人格情操和生活理想。创设情境中还可借助音乐渲染气氛,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讲解《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课时,就运用古典忧伤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体会作者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悲伤情绪,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情感。

  三、有效借助课外实践,优化诗词教学成果

  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应努力寻找诗词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尽可能在生活中挖掘学习教材。其中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父母永远是学生最牵挂的人,某语文教师在讲解《静夜思》一课时就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讲述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以加强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说家庭教育是除学校教学之外最重要的载体,教师应告知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和学生一起讨论诗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词句,家长可以先给孩子大致讲解诗歌的含义,之后再用通俗的语言描述诗歌情境,最后让孩子自己描述,以此感悟诗词意境美。此外学校还可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在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教师可借助当前海峡两岸关系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爱国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少语文教育学者都强烈要求希望在古诗词教学中以生活化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相比其他题材更精美的内容,其中涵盖大量的生活化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将其有效融入生活中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和懂得生活,真正实现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目标。

  解析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生活化途径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59-2 一、基本概念 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探讨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

    sansa2025理工科类
  • 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我国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任何院校不能仅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要加...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职教学推行学生助教制的实践探索

    一、高职教学的特点 1.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及特点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从质量上说,第一类生源一般是...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对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但教育法律制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教育法律秩序的完善。近年来在管理实践中,由于被管理者个体法律意识增强而引发的高校管理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高校因行使自主管理权...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浅谈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教育

    一、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定义 “留守学生”,普遍情况下大家认为是指因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独自留在农村生活与自己的隔辈亲人一起生活的学生,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戚和朋友。而我认为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指未满18周岁,不具备...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