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加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

sansa2025

  加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

  梦想,即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中国人民对梦想的追求,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深情的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光明前景。

  一、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里,复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首先,复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相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繁荣历史而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是平坦顺利的,它是一条充满了血泪和艰辛的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诞生了,它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开始走向崭新的未来,渐渐走向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其次,复兴是一个全方位,综合的概念。复兴不单单指经济的发展,而是全方位的,整体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队等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复兴除了指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复兴之外,还是指人民的幸福和谐。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中国梦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人民而言,中国梦就是让他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成人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等等。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在老百姓关心的具体的事上。只有这样,也才能使人民群众实现这个梦而付出、去奋斗。

  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十八大报告用了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人民三个方面将它该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它明确的提出了中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将走向哪里去,以及奋斗目标是什么。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从社会层面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它明确说明了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要坚持什么样的理念。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也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人民的角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清晰明了的阐述了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公民,公民应当有什么样的理想追求和道德原则。这四点涵盖了一个公民所具应有的各方各面的素养和要求,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这三个层次的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三、加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有机融合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它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也是社会中最有朝气的群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但在现代的大学生中,由于受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等因素的影响。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以及人生追求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而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第一,学校,社会甚至国家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塑造;其次要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社会要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强大学生为社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学校和社会要面向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时代要求,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理论联系实践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到社会中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这对于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加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59-2 一、基本概念 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探讨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

    sansa2025理工科类
  • 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我国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任何院校不能仅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要加...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职教学推行学生助教制的实践探索

    一、高职教学的特点 1.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及特点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从质量上说,第一类生源一般是...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对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但教育法律制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教育法律秩序的完善。近年来在管理实践中,由于被管理者个体法律意识增强而引发的高校管理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高校因行使自主管理权...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浅谈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教育

    一、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定义 “留守学生”,普遍情况下大家认为是指因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而独自留在农村生活与自己的隔辈亲人一起生活的学生,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戚和朋友。而我认为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指未满18周岁,不具备...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