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频文与男频文区别的一点思考

wanwei2025212025-06-22 03:54:01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些广告:   摄政王抱着三岁小女儿上朝,称:“就这一个,丢了怎么办?”   王府生了九个儿子,第十个才是女儿。王爷发话了:“宠,往死里宠。”   打开各种阅读软件,看到女频文,书名尽是“xx心尖宠”“xx小娇娇”“xx宠妃”“xx甜”“xx团宠”“xx掌心娇”“甜宠”“又宠又撩”……情节倾向于各种“宠”,父母宠、兄弟姐妹宠,朋友宠,老公宠,连孩子和宠物都宠自己。看到满屏的“宠”字,疑问像春雨后的竹笋接二连三冒出来。为什么女频文这么多宠文?这些宠文的受众是谁?读者们以什么心态看宠文?男频文为什么不倾向于描述各种宠文?男频文的主角不得宠吗?   我自己也看了一些宠文。作为读者,宠文于我而言是一颗糖,起到调节生活中的苦的作用,或者一杯酒,用于麻醉生活中的痛苦。毫无疑问,我在生活中是“不受宠”的状态。我的家庭属于典型的轻女重男的家庭,尤其我还是第一个孩子,作为“长姐” ,我的家人逼我承担了太多不该我承担、我也负担不起的责任。看宠文,可以使我在幻想中感受到被宠爱的甜。在幻想中,我代入到女主角的身上,幻想我也被父母、家人、朋友、长辈宠爱。在轻女重男的大环境下,我这样的女孩不会少,宠文便应运而生,拥有了庞大的读者群。哪怕宠到没有逻辑,作为一颗工业制糖,也能给读者一点甜。   与女频满屏宠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频文几乎没有以“宠”为主要情节的小说。我很好奇其中的差异,于是打开了一些男频文,仔细阅读。阅读之后,我发现,男频文的主角们,也是被宠的,甚至宠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宠并不是男频文的主要情节,而是作为男频文里主角的一个家庭背景出现,主角们志在建功立业、开疆拓土、修道成仙等,被宠不是他们的追求,而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日常。   可以明显看出女频文与男频文在这方面的差距。女频宠文是向内的,追求家庭的宠爱。男频文是向外的,追求建功立业,但并不放弃家庭的宠爱,而是以此为习以为常的事实。联系到轻女重男的现实,这样的差异不难理解。   现实中,不论家境如何,女孩几乎都会品尝到被父母忽视、贬低的滋味。女孩们在成长初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被忽视、被贬低。这样的人,和被父母宠爱长大的人比起来,仿佛少了一根情感上的支柱。男人们长大了,迈开双腿往前冲,身后是父母姐妹做后盾。而缺少了情感支柱的女孩们,仿佛少了一条腿,迈不动、走不开。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请求父母,“你们看看我啊,我在这里,我很懂事,我很乖,求求你们爱我吧。”极少部分情况下,父母会稍微有点改变。绝大部分情况下,她们的思维根深蒂固,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女孩子,即使成年了,也仍然在寻求父母的爱,有的可能穷尽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关爱。宠文就成了她们幻想中的世外桃源。   与之相反,许多男性都是被家庭宠长大的。有句话不是说,再穷的男孩,都是寒门的太子。在被宠大的男人心中,父母家人的宠爱、姐妹的帮助没什么大不了。他们习以为常,天经地义。他们追寻的目光自然不在家庭,而在于外面的广阔天地。   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那么,这样家庭长大的女孩,就没有出路了吗?只能一辈子在得不到回应的祈求中度过吗?   最近笔者正在看《原生家庭》一书。这本书是美国资深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集合多年从业案例的作品。看的时候对我触动很大。这些年我自己也在与父母对我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作斗争,自以为有点成就。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我还处在“祈求父母的关注”的怪圈中。如苏珊所言,我们只有先认清自己的内心,放弃对“完美父母”的幻想,才能开始疗愈自己。这本书我还没看完。等看完了再细说吧。   今天就先到这里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