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sansa2025

  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背景

  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一种国际视野确定了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战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需要大批具备国际化素养的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培养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日益迫切。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国内专家、学者(张红玲 2007,庄恩平 2012)多次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须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概念界定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Samovar& Porter (2000)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动机(motivation)、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三个方面。国内学者张红玲(2009: 281-282)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四个层面:敏感性/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认知―行为框架。许力生(2012: 8-9)认为跨文化能力大体包括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的适应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以下特质:敏感度,积极、开放、尊重、接纳的心态,对新环境的迅速适应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转换视角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四合一”模式: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为依据,意识发展、文化调试能力培养、知识传导和交际能力锻炼的四合一模式。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结合从不同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但教学实践中仍以语言教学为主,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跨文化意识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敏感度和使用外语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敏感度和自觉性是跨文化意识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紧密融合,尤其是文化的深层知识如价值观、思维模式、伦理道德,不仅要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知识,更要了解本国文化知识。选择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真实的案例,有意识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思考、理解不同文化,同时整合课堂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跨文化语境,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思维,在体验中,增强文化敏感度,提高跨文化意识。

  2、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内容

  目前高校文化教学中仍然以英美国家文化知识为主,且多为表层文化知识。随着丝绸之路的经济带的提出,中国势必与欧亚大陆更多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接触的文化更加多样。这就需要在授课内容上、教材的选用上更加国际化,应根据教材补充经济带沿线一些中亚、欧洲的文化内容,研究文化现象后的一些深层价值观、民族、宗教观。在外国文化学习中,比较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认识差异,不断反思,养成一种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客观、全面认识各民族。

  3、定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文化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不够,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仍有局限。课外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交换生、暑期游学、夏令营、文化讲座、外籍教师讲座、中外文化论坛、中外节日、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角、中外学生视频交流,使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切实感受和体验丰富文化知识、锻炼交际技巧,提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展活动时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学习、实践、研究三合一。学生通过课上体验式学习,课外参观观察、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反思、研究,提高跨文化思维能力。

  4、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

  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首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目标明确,重新定位教师角色。高校应给与更多教师出国访学、考察、参加国际研讨会的机会,加大教师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师也要参加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进行跨文化教学,能够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对学生的课外跨文化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带领学生进行跨文化实践和校本研究。成为复合型、多元化、国际化的教师,满足新时期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

  5、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教学不可能涵盖文化的所有知识和所有文化,课下也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跨文化交际情景。因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以后成为一个跨文化人非常重要。教师可培养学生增强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其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能够自觉的、有意识的将自己所学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运用到以后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个能够认识到文化差异、调整适应文化差异到灵活应对各种文化的真正的跨文化人。

  随着丝绸之路的提出,中国与中亚欧洲各个国家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背景人员的交往与接触增多,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要能够认可、接受并欣赏存在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不同文化传统,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能够保持本国的传统文化并推广到丝绸经济带从而产生影响。同时只有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促进跨国科技与商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未来多元文化社会中专业人士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等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具有国际意识、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熟练运用外语以承担国际交流的时代重任(李早霞,2012)。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社会责任。本文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师、学生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

  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道出了行为习惯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重要意义。物理是一门思维密度高、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科,仅仅听教师...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论提高高职医学生就业能力自我效能感

    随着高校的扩招、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是高校扩招以来就业最严峻的一年,这将对社会、高校、毕业生提出严峻的考验。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职高专层次,在完全中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27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57-02...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高校校园安全防控能力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快速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校多区办学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办学形势也发生巨大变大,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带来许多压力,再加上新形势下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恐怖主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3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