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转型高校大学生人生意义调查研究

sansa2025

  转型高校大学生人生意义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77-02

  人生意义是积极心理的重要来源。人生意义体验是指个体目前所体验和知觉自己人生有意义的程度。人生意义寻找是指个体积极寻找人生目标的程度[1]。转型高校是指从传统学术型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变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既要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又要符合地方应用型教育的特殊要求。与普通高校相比,师资力量、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发展都在转变,故又称转型高校。转型高校大学生的人生意义如何,与性别、文化程度、职务、家庭类型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开始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从转型高校随机抽取7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样本684份,有效回收率96.61%。其中年龄范围18~24岁,平均年龄20.40±1.29岁;其中,男性344人,女性340人;干部176,非干部504人;城市有164人,乡村有516人;属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有136人,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有548人。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

  (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转型高校大学生一般情况,包括性别、文化、职务、城乡、专业与家庭类型等。采用人生意义问卷调查,问卷包括2个因子: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寻找。问卷采用Likert-7级计分,“1”完全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不确定,“5”有点同意,“6”基本同意,“7”完全同意。问卷2因子α系数分别为0.85 和0.82,重测信度为0.705。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t检验。

  二、结果

  (一)性别、政治面貌转型高校大学生人生意义因子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转型高校男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

  (二)职务、城乡转型高校大学生人生意义因子比较(见下页表2)

  由下页表2可知,转型高校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p农村的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人生意义寻找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p

  (三)家庭类型转型高校大学生人生意义因子比较(见下页表3)

  由下页表3可知,转型高校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

  三、讨论

  调查发现,从性别看,转型高校男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表明男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高于女大学生。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有一定差异。罗德明等人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人生意义在性别不存在显著差异[2]。这表明转型高校有其独特的状况,比如生源和普通高校不同,农村生源较多等。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更被重视,获得更多的关注,更积极乐观。

  从政治面貌看,是员的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党员。这表明党员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较高。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党员的信仰明确,和国家导向一致,价值观和心态积极。

  从职务看,转型高校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这表明学生干部的心理幸福感较高。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干部更多地为学校服务,价值有更多的体现,心理更积极幸福。

  从城乡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人生意义寻找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这表明来自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较高。这一结果与罗德明的研究一致[2]。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从农村考上大学更不易,自身也能多地体验到幸福喜悦。

  从家庭类型看,转型高校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表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较高。这一结果与罗德明的研究一致[2]。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家庭多子女中能上大学,父母亲友更多夸奖,自身也肯定自己的能力。

  转型高校大学生人生意义调查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