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的缺失与补偿

sansa2025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的缺失与补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28-01

  一、引言

  当前,中国处于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全球化语境给中国外语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外语学习者只单纯的具有目的语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具备中外文化双向视野,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然而,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学习,造成外语专业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盲目崇拜,母语文化严重缺失。

  二、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水平现状分析

  笔者设计了一套测试题和一份调查问卷对某高校英语、德语和韩语专业大四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测试内容为:“分别将‘儒教、元宵节、文房四宝、《红楼梦》、功夫’翻译成英、德、韩三种语言;英语系学生将‘Mencius、Kowtow、Ink Stone、Outlaws of the Marsh、Qigong’翻译成英语;德语系学生将‘Menzius、Koutou、Tuschestein、Die R??]uber vom Liang Schan Moor、Qigong’翻译成德语;韩语系学生将‘ ’翻译成韩语”。试卷共10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如出现笔误或者翻译不完全酌情扣分。参加测试的60名学生(英、德、韩语专业学生各20名)平均分为35分,分数不是很理想,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缺失。

  三、高校外语专业母语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文化教学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忽视母语文化教学,导致学生轻视母语文化学习。外语学习者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中,而母语文化却遭到不同程度地冷遇,使得学生母语水平下降,进而阻碍了学生外语学习。

  (二)教材中母语文化缺失

  无论是由国内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还是从国外原版引进的教材,都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学生大多接触到的是目的语国家文化,所以学生使用目的语来表达母语文化困难。由于他们较少接触使用目的语来表达母语文化的教材,因此学生们很难挖掘母语文化的深层内涵,也很难运用恰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来进行交流。

  (三)母语课程设置较少

  笔者所在高校开设《现代汉语》32课时,2学分;《汉语写作》32课时,2学分。全部为选修课,占选修课总课时(832课时)的7.69%,占全部课程总学时(5440课时)的1.17%。在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母语文化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四)过度强调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

  传统观念中认为,如果目的语和母语属于同一语系,那么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正迁移作用大于负迁移作用。反之,目的语和母语属于不同语系,那么在学习外语时,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较大。但是刘润清教授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目的语和母语间的共性加深目的语文化理解。只要我们用心发掘,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母语文化知识来有效地进行外语学习。

  四、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缺失补偿策略

  (一)处理好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人们过度地强调母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学习的负迁移作用,使母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一直被抹杀。但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不难看出,具有良好的母语文化水平,其外语水平会相得益彰。纵观历史长河,许多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都具有良好的中外文水平。在文化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更应该处理好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提高教师母语文化水平

  外语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担负双重任务,既要向学生传授目的语文化知识,又要教授母语文化知识。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双语文化水平。如果教师母语文化素养高,在外语教学中会渗透双语文化知识,这样学生会增进双语的文化知识储备。如果教师母语文化水平有限,且对母语文化重视不够,会导致学生母语文化缺失。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身母语文化知识,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榜样。

  (三)开设母语文化课程

  目前,大多数高校外语专业很少开设汉语文化课程,使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母语文化教育,再加上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文化根基不牢,导致对母语文化概念模糊,知识欠缺。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目的语,因此,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基本交流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涉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情况,学生很难找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进行解释交流,甚至会出现失语的状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需要代代传承。当前二十一世纪,国家与国家的交流愈加紧密,文化与文化的交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外语学习者承载着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使命,因此高校外语专业要多开始一些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母语文化,达到母语和外语水平同步提高。

  (四)选用恰当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依赖教材,因此在教材的编排和选择上要多加注意。我们要选择涉及多种文化背景的教材,不仅要具有目的语文化,还要涉及母语文化,最好还能了解到目的语相关国家的文化,这样学习者才能具备全面的文化知识。此外,合适的教材还要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兴趣。课堂教授和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研究书本中抽象、理论化的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好的教材还要注重语言文化相结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选择合适的语言,由浅入深,使学习者能够又好又快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让学生系统清晰地了解目的语和母语文化。

  五、结束语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学好母语有利于加深外语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外语学习者肩负双重任务,既要具备良好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母语文化素质。这样才能使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也可以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的缺失与补偿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