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sansa2025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一、什么是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1]从众心理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施提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从众心理通常是由于个人受到集体的隐形或者显形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目标,最终选择了和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2]

  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心理表现得很普遍,并且已经给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

  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活学习环境相对封闭,生活圈小,接触的人较少,易受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在校园中的从众行为首先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考研从众、择业从众、选课从众、恋爱从众、消费从众、逃课从众,有的男生甚至为了和同宿舍的打成一片学打游戏,出现“打游戏从众”现象。从众的行为使他们失去了理性的思考,一味地跟风。大学校园的这种普遍从众现象,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淡薄,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久而久之,大学生的独创性和个性思维就会受到影响,阻碍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形成。长久下去不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阻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然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在长期的训练和潜移默化中形成。

  校园里的从众行为除了有消极的一面还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自习从众,可以从同学中学到积极的一面,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作用,并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正确的引导。另外,大学生社团在校园的积极从众作用也不容忽视,社团组织人员应善于利用从众的积极作用使整个社团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加具有影响力。

  学校应善于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要分析其原因,根据原因制定相关的方法策略,但是要克服从众的心理不仅学生本身要努力解决,学校和老师也要积极面对,为学校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三、造成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

  从众并不是盲目从众,从众者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自身和外界两方面。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首先表现在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的个体差异对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自信心强的人在做出选择时能够坚定自己的抉择,做事比较果断。反之,自信心较弱的人,遇事多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不确定自己的抉择,易受其他人的影响,这样往往会出现从众行为。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不同时,首先会怀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不去质疑别人的观点,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表现,缺失自信的人会表现得更明显,而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随从大家的意见。

  自身因素其次表现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独立思考可以免受他人思维上的打扰,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创新思维反映在大学生的身上主要是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大学生年龄和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且自身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故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如此下去,不但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外部因素

  首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其实“中庸之道”不仅仅是这层意思,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其理解为保守、中立、不冒尖。大学生从小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认为凡事要随从多数人的意见才是最合适的选择,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更愿意保持和大多数同学一致的想法或行为。

  其次,人的“社会性”属性。人是群居动物,个体往往依赖群体而存在,在做出决定或选择时,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为了避免被孤立,从而会采取从众的行为,这其实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

  最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莫测。当今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形势变化比较快,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大学生缺乏对当前社会形势的正确把握,不能做出有价值的判断。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提出新观点时容易人云亦云。此外,大学生在学校会比较在乎周围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即使自己有新颖的想法,也不说出来,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同学笑话,为了保持和周围同学一致,最终选择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观点。并且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小,周围除了同学就是老师,相对外界来说比较封闭并且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从众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需要大学生自身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创新思维。

  四、如何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创新思维

  1、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培养创新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要提创新。然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己要有意识地去独立思考,从小事做起,比如,每次的作业要独立完成,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不要急于征求别人的意见,应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2、学会理智、自信地面对问题

  面对各种问题或困难时要求大学生要理智、自信地去面对,不要被面前的问题和困难所吓倒,冷静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所在、不盲目地做决定。这样可以增加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避免被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干扰,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3、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思考问题,避免从众行为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全班形成一种无所顾忌,自由发言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4、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社团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氛围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团中吸纳了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不同专业知识相互交叉、融合,碰撞出新颖的思想火花。

  大学生社团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讲座竞赛、辩论赛以及其它培养创新思维的活动,积极带动大学生参与,在校园形成有创新意识的氛围,逐步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喜欢“扎堆”,喜欢“跟风”,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较循规蹈矩,缺乏独创性的精神。我国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尤其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大学生的墨守成规和从众的心理,发掘潜在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鼓励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克服从众心理,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克服从众的心理,同时也要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努力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

  【注 释】

  [1] 王小章.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2.243-245.

  [2] 殷明,朱昌平.从众心理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生成式资源的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63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中碰撞出来的转瞬即逝的“火花”,更具有灵性和生命力,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对幼师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对幼师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幼师学生在学校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取基础理论,自身的素质培养将会停滞不前。全面并且扎实地培养学生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协助幼师学生们充分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使得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前取得...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地方民族高校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26-03 近年来,环境污染出现了工业向农业转移、城区向农村转移、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和民族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态势,由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进入突...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德育教学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经济竞争在加剧,社会在急剧转型升级,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伴随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增加,人员流动也随之加快。劳动者若只具有特定的职业知识...

    sansa2025教育师范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49-02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学生成才

    初中是学生青春萌动的时期,受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会出现消极怠学、散漫叛逆的情况。而初中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班主任必须积极采取心理引导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将精力集中在课堂学习方面。为了实现...

    sansa2025教育师范